书籍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的封面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

瞿宛文

出版时间

2017-01-24

ISBN

9789860510652

评分

★★★★★
书籍介绍

台灣在戰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

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

瞿宛文專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探討造就這優異績效的原因,

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

就「如何做到」而言,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是國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再則,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但僅為輔助性角色,無法在戰後「自然地」帶來工業化。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採取歷史性角度,探究了「發展動力」層面,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高度提升了國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並促使國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影響至今。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一書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

瞿宛文

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大學城鄉所與經濟系兼任教授。研究著重於台灣與東亞經濟發展,近來也開始探討中國經濟相關議題。曾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與社長。著作包括與安士敦(Alice H. Amsden)合著的《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曾獲第一屆孫運璿學術獎最佳書籍獎);《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經濟成長的機制》;《公與私之間: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

目录
導言
第一章 如何看待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理論視野
一、自由市場論與結構學派
(一)自由市場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首献给工业党人的赞歌:系统化地论证国民党带到台湾的“白色工程师”及其国家主导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党”发展模式才是台湾成功工业化的原因,积极驳斥流行的“日本殖民遗产说”和自由市场理论。但作者也承认“白色工业党”模式有其局限,这也是台湾80年代以后陷于迷茫的原因。
又红又蓝的台湾经济史。作者认为,五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的起飞,是国民党版本的中国现代化方案,在各种有利条件下,以土改和产业政策等手段,由高层和财经官僚推动政府干预的结果,发展动力是高层救亡图存和国共竞争意识。
本书出自台湾中研院瞿宛文教授之手,创造过程耗费作者十年心血。该书有机融合了熊彼特所一向倡导的理论、历史、统计的经济分析理念,堪称是对台湾经济奇迹发生原理的盖棺定论之作,实属上乘。
土改一章尤其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