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的封面

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

齊斯.洛韋(Keith Lowe)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时间

2021-10-01

ISBN

9789860763430

评分

★★★★★
书籍介绍

我們是定義歷史的人,還是歷史的囚徒?

★扣合108課綱,培養歷史素養最佳讀物★

從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到日本廣島原爆屋頂,

從菲律賓麥克阿瑟登陸紀念碑到義大利墨索里尼之墓……

人們豎立紀念碑是向英雄致敬,還是緬懷惡人?

是為走向新生,還是直視暴力?

各國紀念二戰的方式,為 何都截然不同?

紀念是為了總結過去的傷痛,還是打造新的神話?

最會說故事的二戰史學家,揭露舉世的記憶錯誤,看見爭議歷史的多方觀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紛紛豎立了紀念碑,從俄羅斯到德國,從廣島到南京,形形色色的紀念碑散落各地,以總結、緬懷並傳承七十多年來的經驗與傷痛。然而,各國紀念二戰的方式,為何都截然不同?這些紀念碑反映出人們的價值觀,但每個社會都可能自欺欺人,紀念是為了總結過去的傷痛,還是打造新的神話?

在《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中,齊斯.洛韋檢視各國在二戰期間的經歷與人民對戰爭的態度,勾勒出人們與紀念碑及其象徵之間的關係。他指出,人們透過豎立紀念碑,以紀念過去之名,實則是在重建對過往傷痛的主導權、刻劃善惡之間的界線,甚至描繪對新時代的期許與想望。書中細細探討:

◆戰爭都結束七十年了,為什麼俄國如今還熱衷於建造新的戰勝紀念碑?

◆美國人敬重他們的戰爭英雄,甚至奉其為聖人,為什麼這對歐洲人來說很難理解?

◆即使唾棄墨索里尼政權,為什麼他葬身的小鎮如今仍把他的墳墓當成聖地保護?

◆日本是二戰戰敗國,但也需為死者哀悼,為什麼供奉軍人的靖國神社始終爭議不斷?

◆奧斯威辛集中營如今已成為大屠殺的象徵,為什麼此地對世人的意義如此與眾不同?

◆發生在廣島與長崎的原爆震撼了全世界,為什麼日本在災後卻從未責難轟炸者?

◆聯合國總部處處洋溢世界和平的願景,為什麼這對聯合國來說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歷史是身分認同的基礎,當人們用花崗岩和青銅建造紀念碑時,就是在把價值觀與國族情感全部投射在紀念碑上。然而,儘管世界從來不停止變化,人類蓋的紀念碑卻永遠囚禁於某個時間點。這導致紀念碑雖然訴說了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前的回憶,卻不見得總是能代表人們當下所珍視的價值觀。

◆ ◆ ◆ ◆ ◆ ◆ ◆ ◆ ◆ ◆ ◆ ◆ ◆ ◆ ◆

本書關注二戰紀念碑的獨特之處,說明這類紀念碑之所以特別被重視、極少面臨遭拆除的命運,就在於人們對二戰英雄、烈士、狂人,乃至對戰爭中的末日意象與戰後復甦的理解,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輔相成。書中分為五大部分,分別從不同角度檢視二戰紀念碑的意義:

◎第一部「英雄」

介紹幾座名氣最大的戰爭英雄紀念碑,例如菲律賓的麥克阿瑟將軍登陸紀念碑、波蘭的「四名沉睡者」紀念碑。同時會告訴你為什麼它們在所有二戰紀念碑裡最受人詬病,因而有跡象顯示它們最有可能被推倒或拆除。

◎第二部「烈士」

探討世人憑弔二戰殉難者的紀念碑,說明這類紀念碑除了讓人們理解充滿苦難的過去、重新振作,同時也可能誘導人們沉溺於過去,反而導致國內外更多衝突的發生。例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落成以來就引發中日之間爭議不斷。

◎第三部「怪物」

細數那些為了銘記二戰中幾樁重大惡行而打造的場址,進一步探討建立與參觀這類場所的重要性與爭議。在本書敘述的所有紀念碑當中,這類紀念碑拋出了幾乎無法解決的道德難題。例如,希特勒自盡的地下堡壘,該如何處理才能不致變成一座神龕。

◎第四部「浩劫」

敘述那些為了銘記二戰所帶來的毀滅性破壞與災難的紀念碑,例如日本廣島的原爆圓頂屋、法國格拉納河畔的奧拉杜小鎮。這類紀念碑除了提醒人們戰爭的殘酷代價,也訴說人們面對生命中難以承受的傷痛時,如何向外界解釋自身的經歷,以及傳達「歷史絕不能重演」的訊息。

◎第五部「重生」

闡述二戰後所建立的數個象徵新時代與和平來臨的紀念碑,例如聯合國安理會議事廳的壁畫、以色列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陽台。這類紀念碑大多以非傳統的姿態出現,在凝聚人心之際,也象徵了我們難以企及、卻也無法輕易放棄的理念。

世人對於二戰的集體記憶,在本書中有著各種詮釋,而本書帶給我們的挑戰,正是關於紀念行為的複雜性、歷史與記憶之間的界線,也幫助我們進一步探問當今社會上許多強大象徵所標誌的意義——畢竟,如果沒有狂人的殘暴行徑,英雄不會受到如此尊崇;如果沒有無辜烈士的死傷,宛如怪物的狂人不會更顯可怕;如果不曾面對無所不催的末日景象,人們就不會對重生抱持強烈渴望;如果重生不可能發生,那麼英雄主義就不具意義。

近年來,世界各地有許多紀念碑與雕像遭到拆除。它們象徵過時的思想、有爭議的榜樣,因而在人們接二連三的抗議與反抗之下,逐漸在人們眼前消失。在強調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浪潮之下,有些物件遭到摧毀、一切痕跡都被抹去,有些則比較幸運,被集中移放到雕塑公園中展示,讓欲了解過去的人們有著力之處。然而,如果我們曾經讚許銘刻於紀念碑的價值,今天卻期待能掙脫其束縛──那麼,我們究竟是定義歷史的人,還是歷史的囚徒?本書將與讀者一同思索這個問題。

得獎紀錄

★《泰唔士報》2020年最佳好書

★《旁觀者》雜誌2020年度選書

★《星期日郵報》2020年度選書

★《週日泰唔士報》2020年最佳好書

★《每日郵報》五星評價

★國外媒體讚譽、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5分高分評價

齊聲推薦

王志弘|台大建築與城鄉發展所教授

王盛弘|聯合報副刊副主任、作家

宋怡慧|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

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黃惠貞|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盧郁佳|作家

──深度尋訪.一致推薦

盛情推薦

「本書可以視為一本以二戰為主題的深度旅遊書,然而又不僅是旅遊的獵奇。作者洛韋像一位資深導遊般侃侃而談每個紀念物背後的故事,讓讀者在「原來是這樣啊!」的驚嘆之外,同時感受到歷史的重擊。這種在腦門、在心靈上形成的思想風暴,也叫我們忍不住去想『生而為人,所求為何?』的大哉問。我去過作者所列的二十五座紀念碑的其中七處,書中所言讓我覺得彷彿再次親臨現場,記起當時的感動和深思:只有真誠面對歷史,包括對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有利的和不利的,理解紀念碑彰顯和掩蔽的,我們才理解了今日,也才可能培養出面對未來的能力。」──黃惠貞,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一書,教我們品碑文。碑文的主角,有豪氣萬千的英雄,有以身殉難的烈士,也有殺人如麻的殘暴狂人。有些碑文凸顯戰爭給人強烈的末世感,有些則著墨戰後如新芽萌發的重生想望。讀著本書,我想起閃靈樂團〈暮沉武德殿〉的歌詞:『厝崩橋㽎眾生掣,霆雷爍爁天烏陰,砲火銃聲獨裁者,邪氣屍臭魔神仔。』也想到另一本書《不屈服的島:台灣民主地圖完結卷》,作者余杰深刻描寫了二十五處台灣民主化歷程重要景點,讓我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當前的民主。透過本書的二十五座碑文,我們對二戰的狂人或英雄,末日與重生,咀嚼之餘,也重新省思。」──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海外好評

「本書令人嘆服……思緒縝密、引人深省,有時也充滿爭議。無論你贊成替先人立像,還是要推倒這些雕像,都該好好讀一下洛韋這本內容敏感、驚世駭俗的奇書。」──馬克斯.赫斯汀(Max Hastings),英國知名歷史學家及記者

「這本書正好趕上時代潮流,巧妙結合歷史、藝術評論和旅行見聞……洛韋深切感受每處遺址或善或惡的道德力量,是引領我們參觀書中各紀念碑的最佳導遊。」──《泰晤士報》(The Times)

「令人信服且十分有力……洛韋著眼於不同國家紀念二戰那場血腥衝突的方式,關注它為我們仍生活其中的世界所打造的局面。《25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這本書所做的、甚至處理得極好的,就在於它解釋了為什麼國家內有一群人首先建造了紀念碑,而他們後來又是如何因應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變化,重新理解與處置這些紀念碑。」──《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題材取捨合理公正,讓人重新理解一些不平凡的戰爭故事,同時提供饒富趣味的見解,透視不同國家如何記憶或是否認有關國族身分認同、戰爭的榮耀及恐怖等問題……這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最令人激賞的著作之一。」──《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洛韋所選的案例頗有獨到之處,或許對某些團體來說並不討喜……他深入洞察紀念碑與紀念館,揭露人們從表面難以覺察的一切。」──《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作者簡介

齊斯.洛韋(Keith Lowe)

全職作家和歷史學者,曾於曼徹斯特大學攻讀英國文學,也曾擔任十二年的歷史圖書編輯。他被公認為二戰及其後續影響相關歷史的權威,曾任美國公共電視頻道紀錄片《德國大轟炸》(The Bombing of Germany)的主講人及歷史顧問。

洛韋經常在英美的電視廣播上發表洞見,並為《每日電訊報》、《泰唔士報》、《華爾街日報》、西班牙《國家報》與《新蘇黎世報》撰稿。此外,他也曾受邀於歐洲與北美等地以戰後歷史為題講學。著有《火焰地獄》、《二次大戰後的野蠻歐陸》、《恐懼與自由》,皆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

譯者簡介

丁超

美國麻州大學碩士。美、加地區求學、工作、定居多年。曾任職企管顧問公司,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愛的帝國》、《旅館》(以上為八旗文化出版)、《酒的科學》、《辣椒獵人的辛香探險》、《簡明大歷史》、《第二種不可能...

(展开全部)

目录
引言
▋第一部 英雄 Heroes
.第一章 「祖國召喚」紀念碑|俄羅斯.伏爾加格勒
──不管敵人多麼兇殘,祖國永遠屹立不搖。
.第二章 「四名沉睡者」紀念碑 |波蘭.華沙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原来是准备给4⭐的,作者虽然是个白左,但文章读下来感觉三观不算太歪,直到最后一章,看到这些话:“……解放之路所纪念的是国际合作的历史。它提到西方盟军登上诺曼第海滩时,不只是为了解放某个国家,而是解放整个欧洲。它提醒我们,解放不是仰赖单一国家一己之力完成,而是由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波兰人、捷克人、自由法国军,以及其他十几个民族组成的联盟共同实现。这开启了国际合作的典范。” 对于这种观点,我只想说:“解放的世界不能忘记英雄。”
纪念碑的建立只能是为将来某天被推倒。
本书是基思·罗威关于全球25座纪念性建筑的介绍与述评,罗威按照英雄,烈士,怪物,浩劫,重生五种分类,在这些纪念性建筑体现了种种的矛盾性和张力,既有着对过去的追思与缅怀,也有着片面对过去的遗忘对历史的玷污与假造,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冀;这些纪念性建筑是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所称的记忆之场,在这些场所中集体记忆被争夺(奥斯维辛集体记忆的争夺)被塑造(靖国神社的史观)被遗忘(四名沉睡者纪念碑)等,这些集体记忆的背后或隐或现与当地当时的政治权力与社会意识相关,不过说到底这些记忆之场所体现的东西,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事作者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定义历史的人,还是历史的囚徒?”历史是极具复杂性的,然而人却一直喜欢简化这个问题,记忆又是富含情感意义的,当记忆被抽为神话,那么情感反而使我们放弃了思考。
作者亲自走访全球各地25座二战相关的纪念碑,结合一些历史资料,写下了25篇历史随笔。史观中正持平,字里行间有英国人少见的宽厚和温煦(英国作者惯以刻薄毒舌著称)。作为奠定现今世界秩序的一场大战,二战的遗产至今仍形塑人们的历史观,这25座纪念碑正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影。他们在不断定义历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历史的囚徒。
描述了每个纪念碑建立的意义及某些纪念碑背后的争议,总体而言很不错
文笔优美,翻译通畅。楼上有人说白左?我不理解。难道通过这25座纪念碑讲的二战历史还不够中立客观?幸亏作者真的没有一句从艺术角度上看这些纪念碑的废话,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里字字珠玑,我的大脑随着我的阅读一直在思考。这也是一本开拓视野、发散思维、消除刻板印象的好书!
本书切入点很有意思,用纪念碑将二战期间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重大事件串联在一起。纪念碑纪念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暴行,是为了让后世悼念、反思及警醒的;然而碑却是现在的人所建立,因此纪念碑常常是以现在的政治色彩来度量历史事件,是政府操控历史记忆来激发民族主义的手段。或是“选定神话”,即英雄纪念碑,来提升一个国家的集体仰慕;或是“选定创痛”,即有些受难者纪念碑,导致哀悼或复仇雪恨。政客会忽视、粉饰或是否认,有时甚至会扭曲史实来达成目的,例如波兰共产党和波兰天主教会就都试图将奥斯维辛的道德武器据为己有。
通过纪念碑来讲述二战的故事及之后发生的故事,基本采用了和《恐惧与自由》一样的叙事框架,但是篇幅更短,是很好的历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