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液態之愛的封面

液態之愛

齊格蒙·包曼 (Zygmunt Bauman)

出版社

商周

出版时间

2007-12-31

ISBN

9789861249773

评分

★★★★★
书籍介绍

媲美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社會學大師包曼犀利速寫情愛與人際關係的輕快之作。

渴望與人相繫,卻更恐懼被就此綁死。

害怕孤單,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卻從別處湧現。

在液態的愛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分離。

本書的主角是當代的男男女女——他們沒有任何羈絆,尤其沒有那種固定或長久的羈絆,因此,他們心中對自我界定與自我主張的渴望也永遠無法止息。由於天長地久的關係不復存在,這些棲居在液態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想盡各種方法、利用各種技巧、奉獻各種心力來建立相互之間的紐帶。然而,這些紐帶卻沒有一個會注定長存。而且,他們只能容忍鬆散的聯繫,好讓自己在境況改變時,可以快速而毫不費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解消彼此之間的關係。

人際紐帶的脆弱,以及這種脆弱所引發的不安感受,還有人們想要繫緊紐帶卻又不想被綁死的衝突渴望,是包曼這本重要著作的主題。包曼從兩人之間的愛戀開始,漸次開展至家庭、鄰里、城市、社群,再到領土∕民族∕國家的三位一體,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

對於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個體的因應之道,《液態之愛》的貢獻可謂無價。

——《當代社會學》(Contemporary Sociology)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思想家,也是研究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問題最著名的理論家,現為里茲大學與華沙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包曼對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卓越貢獻,使得他分別於 1990 年與 1998 年獲頒亞馬菲獎(Premio Europeo Amalfi per la Sociologia e le Scienze Sociali)與阿多諾獎(Theodor-W.-Adorno-Preis)。

包曼的主要著作包括他稱為「現代性三部曲」的《立法者與詮釋者》(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1987)、《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1989)和《現代性與矛盾心理》(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1991);而貝哈茲(...

(展开全部)

目录
導讀 液態之愛的流轉與凝固 黃厚銘
譯者導讀 刪除鍵症侯群 高瑟濡
前言
I 出入愛戀
在每一份愛中,都至少有兩個存有,彼此對對方的情感天平都一無所知。這使得愛有如命運般難以捉摸——那奇異而神祕的未來,不可能預先知曉,無法預防或逃避,也無法加速前馳或一把抓握。去愛,意味著向命運開放——命運是最崇高的人類情狀,將恐懼與喜悅揉合為一,難以分離。從究竟的意義來說,向命運開放意味著讓自由存在:在他者——那愛戀的對象——身上體現自由。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亲密关系和爱欲谈起,一直走到了难民的产生与生命政治,涉及太多我还没来得及补课的内容(列维纳斯、洛士特、哈贝马斯、阿甘本、阿伦特…)
确定的不确定性中,“关系”成为既要又要的伪命题,欲求沦丧为自发性缺失的道德畸形儿。好在大可安心假借托词:路途晦暗,稻草抓一根是一根,他人的地狱与我何干?
因为是放在“爱情与亲密关系”的框架看的,主要看的还是第一章,但很明显鲍曼是一个非常老派的社会学家,无论是对爱欲与亲密关系看法还是对整个液态现代性的批判,都倾向于保守与忧虑。而到文末对“三位一体时代”的批判近乎伦理学,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明显缺席或不足总让人有些疑惑。但不管怎么说,随笔的力度与可读性都非常高。
只看懂了個人情感的部分,鮑曼指出,個體對一對關係的渴求與拒斥,本質上是對安全與自由這對矛盾需求的外在表現。因為想得到一定的安全感,人們不斷地投入一段段的感情(事實上,投入一段關係只會增加不穩定性)之中,但強調自我的現代個體對自由的嚮往及對束縛的排斥,使得他們不斷逃離、不去維繫與經營。於是,現代人的感情現狀通常是既要“關鍵”,又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輕易許下承諾,也不完全投入其中,而呈現出液態、流動,不斷地重新開始、結束、再開始,也就是可隨時全身而退的狀態。正如虛擬的網路聯繫,它既滿足了人們與他人連線的需求,又可以隨時按刪除鍵、斷絕聯繫,而且它比麻煩棘手、進展緩慢的真實關係更靈敏利落、容易上手。但遺憾的是,這種“保持疏離和依需求斷線的便利,並未減輕風險,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分散風險及其湧出的焦慮”…
不能说翻译得不够好,但读着的时候总有一种原文说得已经七七八八的内容反而被译出来就好像又含糊不清了。回头看了看译者导读,总觉得译者自己本身就对亲密关系的议题不够熟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①在爱绝对不等于保证之后又进了一步:爱就是让世界暴露出无根的本质,更进一步是:这就是人唯一的位置。 ②社会生产的是一种从进入商场引起到出了商场就消逝的容易被操纵的愿望,而非滋养起来的欲望。这同时也意味着:欲望本是嵌入生活中的组织中心,而愿望变成了单独区隔出来的附加品。 从欲望置换成愿望时,引入了一个新的公式:这个愿望不可以阻挡将来其他愿望的到来。 ③城市是垃圾场,必须穿凿隧道穿行其下。 ④liquid love还是给人一种“完满之爱”收缩而成的感觉,plastic love的说法可以添一层预制品的意思,已经和那个源头无关了。
放在恋人絮语后读很好
在一切几近崩解的液态现代性中,我们同时代人既盼望关联,又轻易逃离处于关联中的状态,对永恒畏惧不已。已实现的爱就像死亡一样,每一次事件都是全新而陌生的,像赫拉克利特的河流,像一只自顾自出现的奇美拉,液体般的当下无法承受它。本书写的不够深入,但“我悔恨诅咒自己在现代社会中中毒太深”。
倒没有特别深刻,一些观点比较有见地。有点像是个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