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成為「日本人」的封面

成為「日本人」

荊子馨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时间

2006-01-16

ISBN

9789861730325

评分

★★★★★
书籍介绍

台灣認同問題直到現在仍是甚囂塵上、眾說紛紜、深受政治權力操作的議題。本書精闢分析了殖民地台灣如何在民族主義中國、帝國主義日本,以及殖民地台灣這三角地帶之中,尋找台灣人民族自我認同的出路。藉由作者對台灣殖民時期的民族主義政治與後殖民時期的認同政治的精采分析,提供紛擾不休的 統獨問題一個有力的參照點。

1895年,日本贏得中日甲午戰爭,台灣成為其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接下來的五十年間,日本的殖民統治徹底破壞並改變了台灣社會整體的社經和政治紋理。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一書中,荊子馨檢視了自1920年代初期到1945年日本帝國殖民統治台灣的這段期間,在「同化」與「皇民化」這兩種日本殖民論述的主導下,台灣的政治與文化認同歷經了怎樣的建構與轉變。

本書分析在同化與皇民化的文化實踐下,台灣人如何和日本殖民主義抗爭、妥協與合作。書中紀錄了殖民認同形構的歷史,描述出台灣的殖民認同如何從一種集體的和異質性的政治範圍,轉變成一種個人的內在掙扎,掙扎是否該成為「日本人」。

作者以不同以往的切入點,成功地接連了歷史與文學的研究,藉由對日本殖民論述的激進逼問,重新思考了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歷史,如何形塑了台灣人的民族自我認同。超越了殖民論述研究慣有的民族疆界,指出台灣人的認同是在民族主義中國、帝國主義日本以及殖民地台灣這個三角地帶與關係中產生的。他對台灣殖民時期的民族主義政治與後殖民時期的認同政治的精采分析,同時改變了我們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

荊子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專攻日本文學及日本文化研究,目前為美國杜克大學亞非語文學系副教授及系主任。

譯者簡介:

鄭力軒,目前為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目录
導論:那些曾經是「日本人」的人們
第一章 殖民台灣:日本殖民主義、去殖民化、殖民研究的政治學
第二章 糾結的對立:殖民地台灣的認屬關係、認同身份與政治運動
第三章 同化與皇民化之間:從殖民計畫到帝國臣民
第四章 從叛變者到志願兵:霧社事件以及對原住民的野蠻與文明再現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视角值得推荐,避免简单二分。毕竟雾社跟嘉农,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事件。
翻译拖后腿
"要到很久之後我才了解到,在我成長歲月中的這些個人經驗,原來是深嵌在好幾種不同的歷史情境當中:日本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中國的内戰、戰後國民黨在台灣的反G威權主義、美國的冷戰政策以及後冷戰時期的中台關係。在某個程度上,這本書是試圖去理解個人與歷史之間的某種關係,想在似乎不可能一致之處找尋一致性。這是一個嘗試,試圖去了解歷史事件如何讓人們能狗(或不能鈎)以某些方式去理解以及面對他們的歸屬、他們的忠誠與他們的處境。這同時也是一種嘗試,試圖去理解這些認同的形構如何反過來重新接合或是重新定義歷史事件,以及人們想像政治可能性的方式。"
试图收心找回阅读状态而读的第一本书,我需要一个导读呜呜呜。关于王晓波和宋泽莱的部分没什么耐心细细品,全书对我的启发和曾士荣的博士论文差不多吧。“现代化”和“殖民化”这两个概念在日据时期的具像倒是大陆学者忽略,或者说是不认同的。
我并不了解我阅读的一切……
三星半,一些偏理论的探讨很无趣,情绪有时压倒了批判性。最后,真的存在作者在文末呼吁的那个通往救赎的有限空间吗?我持悲观态度
假装读过
文笔很好,但太难读了。特别是后殖民的那套理论,完全看不明白……前言里那句 “好,好,你已经回家了”,让我不可抑制地想起陈姐姐,我深爱大陆,也深爱台湾,可哪里才是我的家?
作者的分析非常犀利,打破了很多固有的认识,凸显了一种自我反思的可能,不过也因此,很多问题其实没有答案。我个人收获最大的就是第三章,分析了皇民化和同化概念的区别。当然,我个人觉得作者对于本质性的东西,例如“认同”感到非常抗拒,所以也处于不断结构的状态中,倾向于用处于历史结构中的,也具有含混状态的“意识”,不过我可能会觉得这个范畴很有效,但是是不是有过于后现代的嫌疑?
为了对抗殖民者,所以念叨念叨祖国。为了扛中保胎,所以日台亲善。孤儿成为孤儿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孤儿的宿命。所谓台湾主体性,就是一个大大的“空无”(齐泽克意义上)。历史上建构过普遍性文明的中国自然不存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