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同化的同床異夢的封面

同化的同床異夢

陳培豐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时间

2006-01-01

ISBN

978986173162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書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關近代化論述和實際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繼而去探討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之內涵、特質及意義。

由於掣肘於「國體論」這個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中含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據「國體論」,臺灣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條件取決於「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了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選擇性、自律性的態度積極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應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抵殖民。因為如此對應「同化」的方式,必然會壓縮到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或動搖到「國體論」。

跳脫出「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抵抗觀,我們發現臺灣人在日治時期不斷圍繞著近代文明這個議題,與統治者之間產生賦與、接受、希求、拒絕、自立、抑止的複雜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統治者被迫不斷的調整其「同化」政策並大量普及教育機構。而在「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歷程中,臺灣人以機巧的抵抗方式達成了近代化。

不過臺灣人利用「同化」教育強烈追求近代文明的態度,相對的淡化了其保存或強調傳統文化的意願和形象。而透過如此的抵殖民過程和經驗,所形構出的漢民族共同體「想像」,成為戰後臺灣人認同意識的特質與基礎。

作者簡介

陳培豐

一九五四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社會學畢業、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博士。留學期間曾獲第14屆「時報文學獎」小說甄選首獎。歸國後曾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及中國文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並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以及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兼任副教授等工作。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語言思想史,日治時期文化思想史,臺灣文學史以及國語同化政策研究。

編譯者簡介

王興安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

鳳氣至純平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

用户评论
作者早年竟然是正經出過唱片的偶像歌手 20210827-20210903 20190820想读
陳翠蓮指閱
幾乎是體系化了解同化政策的唯一國語資料了。很讚
這簡直就是新疆問題啓示錄啊親:日本的殖民政策太地道了,對灣灣進行血緣、精神、思想上的同化,讓他們樂顛顛地融入到統治者的社會價值中,用同化的差別化(臺、日之間文明的高地、優略)來許諾一個根本看不到的“未來的平等化”,把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合理性與天皇制國家秩序糅合到國語教育中,為求平等的機會,人們爭先恐後地投入到同化的行列,恨自己不是日本人,洗心革面。我的媽呀。
妙啊,以接受作为抵抗,用同化抹去殖民预设的等差,提供了一条从接受者视角审视同化的思路,同化不仅是暴力,也可以是武器,这种“同”恰恰是common的激进意义所在。
相对于战前在日本支配下带着无奈、被动甚至虚应故事的态度使用日语,国民党统治下台湾人说日语反而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是反抗“祖国”再殖民的手段。
再看看我们一声叹息
描述了重视文明途径形成的近代主义途径式国族主义VS强调文化途径形成的历史主义途径式国族主义之间的矛盾吧。也通过「以接受[同化]作为抵抗」,通过殖民者强加于己身的日语作为实现近代化的工具和途径来为岛民做了【并非奴隶】的辩护。作为一篇论文。最令人惊喜的是,结论和后记非但不是前文的无聊梗概,反而是全书精华。
磨了一周多才看完😮‍💨 同化于民族、同化于文明作为分析框架是有力清晰的,但缺乏对框架本身的反思。文明从来不是纯粹的,两者相互纠缠。那么,以对文明/近代化的追求作为日据台湾人的共同诉求,而忽视其中的分野,毋宁说是台湾本土意识的后设视角的回溯。如果将“民族”概念完全空洞化,只关注建构性的一面,难免偏颇。作者将日本的同化政策和台湾人的抵殖民策略充分地历史化了,但忽视了隔岸大陆的近代之路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