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後遺民寫作的封面

後遺民寫作

王德威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时间

2007-01-01

ISBN

9789861732992

评分

★★★★★
书籍介绍

:::內容簡介:::

「後遺民寫作的「後」,原有自遺民論述的窠臼解放之義。但事實不然。「後」不僅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了,也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而不了。而「遺」是遺「失」──失去或棄絕;遺也是「殘」遺──缺憾和匱乏;遺同時又是遺「傳」」──傳衍留駐。

如果遺民意識總已暗示時空的消逝錯置,正統的替換遞嬗,後遺民則變本加厲,寧願更錯置那已錯置的時空,更追思那從來未必端正的正統。兩者都成為對任何新興的「想像的本邦」(imagined community)最激烈的嘲弄。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欲望,妥協和抗爭,成為當代文學國族論述的焦點。

本書分為三個相互印證的主題:「驚夢與入夢」、「除魅與招魂」、「原鄉與異鄉」。驚夢與入夢涉及主體出入後遺民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機制;除魅與招魂凸現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面對歷史債務的儀式性工程;原鄉與他鄉則討論家國、離散想像所鑄造的時空情境。後遺民寫作的形式不同,但所觸及的命題無他,就是有關時間、有關記憶的政治學。

===========================================

:::目錄:::

〈序〉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

◎驚夢與入夢:

.後遺民寫作

.北京夢華錄──北京人到臺灣

.畫夢紀──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小説的兩度「還魂」

.香港情與愛──香港「回歸」後的小說敘事與欲望

◎除魅與招魂:

.從除魅到招魂

.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美學

.蒼苔黃葉地,日暮多旋風──姜貴與《旋風》

.最後的馬克思──論陳映真

.附錄/命運的經濟,末世的清算

.臺灣末世本紀──論朱天心

.廢都裡的秦腔──論賈平凹

◎原鄉與異鄉:

.原鄉想像,浪子文學──李永平的小說

.原鄉人裡的異鄉人──舞鶴的小說

.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小說

.信仰與愛的回歸──阮慶岳與《林秀子一家》

.附錄/「蒼人當蒼狗,奔路當歡欣」──阮慶岳的《蒼人奔鹿》

.父親的病──駱以軍與《遠方》

.強悍的悲愴──蘇偉貞與《時光隊伍》

.歷史的憂鬱,小説的內爆──李銳與《銀城故事》

.「狼來了!」──賈平凹與《懷念狼》

.老去空餘渡海心──《最後的黃埔》

.同是浮萍傍海濱,此疆彼界辨何真?──《原鄉人》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臺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臺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

(展开全部)

目录
序 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
【驚夢與入夢】
後遺民寫作
北京夢華錄──北京人到臺灣
畫夢紀──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蔡建鑫有窄化王德威之嫌
大概率记不住什么但好读,而且可以让对此基本没啥了解的文盲觉得挺好看也是种本事吧…喜欢“后遗民”的定义
震撼到会觉得自己读到这本书都是修来的福气~
最好的汉语者。
遗民研究参考之一
看了序言,然后每章挑了一两篇看。后殖民概念的阐述看得云里雾里,具体的文学分析更像是分析大历史叙述后小说现代性的可能,这一概念也更好得把港台作家和大陆作家并置在了一起(分析白先勇得《游园惊梦》和余华的《古典爱情》特别好)
前半部分較好,後半部分(對我來說)值得讀的只有《臺灣末世本紀》和《廢都裏的秦腔》。
终于读完了。有些篇章跟后遗民扯在一起实在牵强,还有的篇章放在抒情传统和历史怪兽里面也不违和,说实话我是有些失望的。离散关乎“一种文化想像的解体,日常生活细节的违逆”。离散开启记忆与遗忘的纠缠与拉锯,“该记得的怎么就忘记了,不该想起的怎么又想起了”。“一代人归乡之路的灰飞烟灭,造就另一代人的灵根自植”,是后遗民的境况。题外话,大英学术给我造成的创伤太深了,我一边看此书一边脑中警铃大作,王德威要是在英国这么写论文一定会被打50分,最后因为拿不到distinction提早结束学术生涯!
我他妈太爱大卫王了啊
“后遗民”未尝不是王德威的夫子自道,较之“历史怪兽”“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此作最能折射王氏的文化心态与“学术政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