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論晚期風格的封面

論晚期風格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时间

2010-04-01

ISBN

978986173621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書是薩依德在去世前仍然念茲在茲、與日本文壇巨擘大江健三郎英雄所見略同的最後代表作。

人不免要老、要離世,即使懷抱深刻的偉大藝術家亦不免此一命運。然而,面對此一無法違抗的命運,人生漸次接近終點,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將產生什麼樣的轉向?

偉大的藝術家在他們的人生漸近尾聲之際,他們的作品如何生出一種新的語法,這個新語法,薩依德稱之為「晚期風格」。

人生的晚期階段,肉體頹圮崩壞,準備開始面對最終之境。歲月與疾厄如何作用在人的身上,特別是如何作用在一名藝術家身上,死亡對於他們的生命又將提出什麼形式的叩問,這就是這本書討論的焦點。

薩依德認為莎士比亞與威爾第的晚年作品呈現了一種祥和與睿智的氣味。

但他在《論晚期風格》這本書中考察了貝多芬、湯瑪斯.曼、理查.史特勞斯、惹內和莫扎特的晚年作品,指出他們的特質迥異於那種超脫世俗的靜穆。

他們的晚期風格,不僅不是和諧與解決,而是冥頑與難解,更是未解決的矛盾,在他們的晚年作品中並非表現得成熟與圓融,反而表現得更孤僻,更不守常規,展現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一種刻意不具建設性的、逆行的創造。

直至薩依德去世前,他都還處於寫作這本書的過程,因此它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也是薩依德在撒手人寰前念茲在茲的一本著作。

本書是薩依德在其人生最終階段最重要的學術與生命關懷,這位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勾勒了一條全然不合世俗的晚期風格論述。

與薩依德同於一九三五年出生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就說,薩依德晚年思考的這項主題,他在自己未察覺的狀態下就寫進了自己的小說中,而將其解讀出來的,則是艾德華.薩依德!

萨义德(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代表作有:《开始:意图与方法》、《世界·文本·批评家》、《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巴勒斯坦问题》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学者、钢琴家,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用户评论
翻译好
台版的一个问题便是译名的不同,大陆读者熟悉的一般是“欧里庇得斯”而不是“尤里皮底斯”。除此之外,此书包含的许多作品也是需要熟识的,不然文章就很难理解的。虽说难以理解,但是对晚期风格的一种大纲式的定义应该是可以明晰的:以年龄而定义的,是人生的晚期;是一种远离社会主流的,具有一定的超前的性质,是一种废墟般的事物。萨伊德在结尾中沿用了阿多诺的话语:“在艺术中,晚期作品是灾难。”或许并不是正确的,至少马勒第九交响曲(前提是具有晚期风格的,个人认为),毁灭和美好的事物是并存的,即使是对自己所喜爱事物的赞美和告别,仍然是有着一种平静之美。萨义德的晚期风格,既可以用在文艺上,也可以用在现实政治上。
晚期风格的新语法不在迎合大众期待,而在创立一种新语法,以筛选甚至“惩罚”自以为是的受众
啊啊啊我读不下去啊😭😭我才知道我对萨义德没有兴趣。不过这个译本比三联好多了。
哈哈哈台版把《哥德堡变奏曲》翻成《郭德堡变奏曲》,我一晃眼看成了郭德纲变奏。。。“晚期风格late style是一种断裂和失序的,幽暗的,不合时代的,与社会价值背反的风格。它既超越时代又被时代淹没,在大胆的新意上,晚期风格走在它们时代的前面;在另一方面,它们被它们的时代晚,它们返回被无情前进的历史遗忘的境界。”有的晚期作品则是灾难,它不同于水果之熟,它们并不圆谐,而是充满沟纹,甚至满目疮痍,缺乏甘芳。
个人感觉写得最动情的两篇——让•热内和古尔德,分别呼应作者的巴勒斯坦身份和“知识分子”认同,却似也偏离“晚期风格”论题最远。萨义德勉力凑泊的“迟/晚”气质,以“撕裂”求“永恒”也好,“反常”而“合道”也罢,与其说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采撷和归纳,不如说是他本人艺术哲学乃至生命政治的转喻,因而或许抒情有余而论证稍逊(当然也许作者本就无意于此),其中隐匿的是二十世纪末重临的fin-de-siecle阴影。而从文化研究案例/方法研习的角度上说,本书则提示我们“法国理论”(解离、不调和、反总体性)的无远弗届,以及媒介意识(作者穿行于小说、电影、严肃音乐和歌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能力令人叹服)的无边潜力。
古尔德那篇太精彩。
整本书着重论述顽固不化、放逐、不圆融形式的晚期风格,以贝多芬晚期作品为主,其中引述颇多阿多诺的观点。(没怎么读过台版译作,里面的人名要缓冲一下才反应过来...) 我整理了关于莫扎特歌剧的一段: 对世世代代莫扎特的仰慕者来说,歌剧《女人皆是如此》没什么好谈的。大多结论是,此剧音乐美妙至极言下之意,将美妙的音乐浪掷在愚蠢的故事、角色、背景上。萨义德认为相较贝多芬、威尔第的歌剧,莫扎特刻画的是一个非关道德的Lucretius式世界,权力有自己的逻辑,不被虔诚或现实的考虑所驯化。贝多芬认为《女》较《魔笛》缺乏人文信息,而与莫扎特拥有相似的世界观(事物永恒,人囚于行动之链无所逃)的瓦格纳也觉得《女》缺乏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