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不平等的審判的封面

不平等的審判

亞當‧本福拉多

出版社

臉譜

出版时间

2016-08-31

ISBN

9789862355374

评分

★★★★★
书籍介绍

人類認知與心理的先天限制,如何阻礙我們實現真正的正義?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律師、證人、專家、群眾……法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

★2015 綠袋子典型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獲獎書

★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九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

性侵被害人在警局指認犯人時,明明真正的凶手就站在眼前,被害者卻指認了無辜的懷特,使他平白坐了二十八年的冤牢——原來,根據研究,平均每三場證人指認,就會有一場指認出錯誤的人。

黑人駕駛維克多與白人警察科斯特之間的飛車追逐,造成維克多全身癱瘓,而錄影機拍下了整個過程。最高法院自信「任何有理性的人看了影片,都會認為是維克多咎由自取」,但社會大眾卻不這麼想。「事實」從來就不只一個,種族、性別、職業、年齡、政治傾向⋯⋯一個人具有的特徵和關係都影響了眼中所見的「事實」,人人心中都有偏見,所謂的「中立、客觀」從來就不存在。

湯普森遭控武裝搶劫,死刑定讞。他幾度命懸一線,直到律師找出塵封多年的血型證據,證明了他的無罪。九年來,檢察官刻意隱瞞了這項證據,可是,這不是因為檢察官顢頇殘酷,反而是因為他一心伸張正義,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

◎懷疑並非正義之敵,盲目的確信才是。

我們以為事實昭然若揭,卻不知道自己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

我們以為義憤填膺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但立意善良的好人,卻可能促成令人遺憾的不正義。

人的大腦與心理究竟有哪些運作上的特點,司法程序又出了什麼問題,

使得整個體制不但無法主持正義,反而危及了社會中最弱勢的那群人?

針對司法判決中的不平等,作者在書中亦提出解方:

將科學研究成果納入司法改革之中,改善警察與法務人員的訓練,

修正懲處罪犯的模式,讓究責與輔導相輔相成,

使我們不再亡羊補牢,而是防患於未然,

未來能擁有一個更公平、安全的社會。

本書最大特點

1.每一章都從一種參與者出發,涵蓋司法判決裡的眾生相,不偏於特定角色,讀者可透過本書關照司法審判全局

2.專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立論

3.書中的舉例不談抽象理論或概念,也盡量不用專業名詞,知識含量中等,但處處啟發讀者深度思考。

書中例子在豐富度和深入程度上拿捏得當,讓完全沒有法律背景、生活中不會接觸到法律的人也能理解。而且因為書中主力探討人的心理和認知過程,可說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所以讀者的代入感(自我探索或檢討)較強。整體難度是高中生可不費力掌握的程度,議題度高,尤其適合激發課堂討論或社團辯論。

作者簡介

亞當‧本福拉多Adam Benforado

亞當•本福拉多(Adam Benforado)是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法律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他畢業於耶魯學院(Yale College)和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並曾擔任過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助理,和Jenner & Block法律事務所的律師。他曾出版過許多學術文章,也在各類出版品上發表過專欄和短文,包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和《法制時報》(Legal Times)。他與太太、女兒住在費城。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職為英/日文翻譯,譯有網野善彥《重新解讀日本史》、大貫惠...

(展开全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調查
1. 隨我們過日子的標籤──受害者
人們在受害者身上不自覺貼上的標籤(偏見),將影響他們獲得救助或平反的程度。
2. 危險的自白──偵查人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審判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嗎?《不平等的審判》說:不,NEVER!原因是:法官是人、陪審團也是人,而人會犯而且經常犯各種認知偏誤——無論你/妳多努力避免。基於這點,作者建議使用 AI 協助判決,當然,這不是說 AI 不會犯錯,而是犯錯機率怎麼樣都比人類小很多。
人类是带有偏见的哺乳动物,司法平等只能力求向正义靠拢而永不可及。科学进步带来的客观可能也是盲目,因为它们只是看起来更客观而已。案例较多,分析不太够,没戳到关键。
以心理学点出司法制度漏洞,并不是革命性的观点,只是小修小补,而且当中引用的心理学观点是否可靠亦须斟着。期待更宏观更彻底的对司法制度的反思,此书欠奉。就连刑罚的意义探索亦只蜻蜓点水,可惜。
发人深省
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社会学x法学x犯罪学x心理学入门读物。揭露刑事程序不可避免存在个体以致群体的偏见、盲目、先入为主,基于此,人们(尤其是公职人员的)选择、判断、行为,导致司法审判的价值(透明、不受胁迫、符合正义等)无法得以完全伸张,社会道德伦理更无从最大限度的弘扬“对的”一面。然而作者太想突显自己的观点,导致许多用料与陈述方面存在渲染、加工、裁剪,论点的层层递进绝大部份建立基础在资讯与读者的“不对等”之上,文本结构容易显得凌乱,引导性的字句相应更多一些。
拿心理学挖司法制度的漏洞,可惜也只是停留在“应该”层面
对非专业人士而言挺有意思 角度特别 但要小心过犹不及
用了很多方面去叙述关于法律漏洞的一本书,也为了读者更好了解用一些列子去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