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二手時代的封面

二手時代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出版社

貓頭鷹

出版时间

2016-12-10

ISBN

9789862623169

评分

★★★★★
书籍介绍

「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自由是什麼,我們只被教育如何為自由而犧牲。」

她說,我寫了三十年,寫得筋疲力盡,為何我們還沒換來自由?

她深受杜斯妥也夫斯基與托爾斯泰的影響,傾聽小人物的聲音,反思戰爭正義;她繼承索忍尼辛的關懷,對體制提出反省,最終流亡海外十多年。

自由對我們的人來說,就像猴子想戴眼鏡一樣,誰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人類太容易遺忘過去,總是在重蹈覆轍……當1991年蘇聯解體那一刻,有人期待變革,有些人恐懼改變,二十世紀的九〇年代,俄羅斯的自殺人數是世界第一。本書透過二十年來,一個個自殺者的人生,看見社會痛苦轉型下,人類最深刻的本質和欲求。

我們是共產主義的孩子,卻在過資本主義的生活……最初十年的變革,是對資本主義與自由的嚮往,卻換來動蕩不安的社會景況。相較之下,過去的「共產」時代,顯得「單純」許多。面對自由市場與社會競爭壓力,從共產社會脫身而出的他們,如同幼兒般無力。於是,我們看見,在自由開放以後,知識份子當起清潔工、大學教師在街頭叫賣,博士畢業只能當水電工。當社會結構的改變,需要的也不相同,這是過去他們無法想像,如今卻無能為力的,無所適從的他們,只能選擇往下墮落。

在這個名為自由的實驗裡,他們是否仍是根深蒂固的過去人種?從共產主義到自由經濟,在轉型的二十年裡,學者到工人,被踏或自願走上尋求更好生活方式的這條路,這宛如找尋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是蘇維埃的本性過於根深柢固,讓他們無法走向另一種生活?還是他們注定只能不斷追尋一個不可能的夢想?

蘇聯解體已經過了二十年,人民卻開始嚮往「往日」的美好,史達林受年輕人崇拜,普丁持續連任,猶如世界各地一再複製的「獨裁政權」。身為白俄羅斯人,她的國家目前的統治者也是從1994年至今從未換過,而且還是個「俄羅斯信徒」。對她來說,即便蘇聯解體,周遭的一切仍舊沒有改變,如同她所遭受的迫害,終究,自由還是那麼遙不可及.....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翻譯成47種語言

俄文直譯繁中版2016年首度上市

台灣版限量作者燙金簽名

好評推薦

亞歷塞維奇讓世人看到了記者的良心,看到了寫作的能量,她在媒體日漸商業化、庸俗化的年代,點起一盞溫暖的燈!──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POP Radio節目主持人

亞歷塞維奇寫實地記錄這不到三十年間俄羅斯民眾歷史記憶的轉變,很真實,也令人感到荒謬與噓唏。──莊德仁/台灣師大歷史博士、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這部復調書寫的傑作,混合了民眾的聲音、報導的談話、電視的片段,各種聲音都反映了某種真相。一種迷人的魅力就此展現。──費加洛報

她從來不只是書寫她的同胞,她關注的是我們所有人。──德國書商和平獎頒獎詞

她的書具有危險的力量,記錄著二十世紀的暴力、愚蠢與殘酷,毫無冷場。──德國國家廣播電台

亞歷塞維奇為歷史中的灰色地帶舉起一盞明燈。──瑞典赫爾辛伯格日報

那有如複調音樂般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勇氣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二〇一五諾貝爾文學獎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1948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其作品獲獎無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

(展开全部)

目录
參與者筆記
第一部.啟示錄的慰藉
街談巷語和廚房對談(1991—2001)
赤色裝潢中的十個故事
專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了序和访谈
「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
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困难,苦难便成了他的本色与底色。俄国的历史和文化就是由千千万万这样的人造就的,于是,俄国总是苦难的并不可救药地沉浸享受着这份苦难。
「鬼才知道他們殺了多少人,但我們終歸有過一個偉大的時代。」 S·A想记下的是“在這個時代磨盤下,人類所發生的生活悲劇”,其中最痛苦的永远是女人,女人不仅要承受政治迫害,还要承受男人的迫害。或许现在不适合读这本书,赞美苏联的人念念不忘的是伟大,痛恨苏联的人难以释怀的是代价。每个桥段都是如此相似,我一直想,过段时间再读吧,等这段伟大时刻过去,但又担心今年是未来十年中最不伟大的一年。于是咬牙读完,口述史絮叨琐碎,但那深切的、真实的痛苦,不会因为这点啰嗦而消减。“我這一生,都在等待好日子。小時候就等待,長大了還等待,現在都老了。等待加忍耐,又是等待加忍耐。”“就像傑克.倫敦一篇小說的主題:身穿緊身衣也可以活著,只要你收緊自己、壓迫自己,然後習慣禁錮就好。有時還能做做夢。”
我喜欢俄国,喜欢苏联,喜欢俄罗斯,这种喜欢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喜欢,或者说可能因为我是中国人才会有这种感觉吗?从小的生长环境和国家时代的变迁对一个普通独立个体影响还是很大的。
补标,在所多玛当滑头的确是很好的个人出路,但同时也得能够接受德匹下的结局。
作者其他四本书的台版,都在各个平台上大大方方地卖,只有这本很难找,幸好认识的一家书店是tw人开的…当我们谈论时代时,仿佛那是个抽象的存在,但它加在每个人心里的烙印,其实比烫在身上更痛,留下的疤痕更深。希望那些说“相比时代的悲剧,个人悲剧不值一提”的孽畜,有生之年能亲身体验一下。
哀。唏嘘不已。【我害怕 需要一点白酒】
众声喧哗,一地沉默。既得利益的“老苏维埃”们沉溺于某种逝去的伟大,怀念理想的光芒与上天入地的恢宏成就,还在唱着独裁者的赞歌,尽管勋章与奖状已悉数成为废纸;而被社会主义虐待过的人们庆幸红色业已终结,举报和劳改营恍如隔世,尽管资本主义也并非完美。生活中不再有坦克和战争,无需在厨房辩论、在口袋里竖中指,但物质的丰饶涌流却让人更加担忧:一个伴随痛苦与恐惧成长的民族,在吃饱喝足之下追求何在?这片土地真的值得如此多的牺牲与苦难吗?如今幸存者难掩曾经的恐惧,杀人狂却又重获拥趸,人民不需要拯救,可是崇拜的代价却是承受后方才懂得。时代是二手的,我们努力从记忆中拼凑出的这个废墟,只能打碎后再去创造。 @2022-01-30 20:08:5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