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平凡的邪惡的封面

平凡的邪惡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出版社

玉山社

出版时间

2013-08-09

ISBN

9789862940570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本精彩至極,卻絕對令讀者坐立難安的第一手觀察報告!

邪惡…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

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本書特色

◎ 本書由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黃默老師審訂、東吳大學人權學程雷敦龢(Edmund Ryden SJ)老師專文導讀。

◎ 透過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深入分析,顛覆一般對尤太人的既定概念,讓讀者重新思考近代尤太歷史、社會的最佳入門書。

◎ 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更讓我們可以去思考,當一個國家機器假以「公」的名義進行非正義行為時,決策者、執行者、社會群體在公義、在道德、在責任上,該如何去面對。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曾就讀於馬堡(Marburg)與弗萊堡(Freiburg)大學,後轉至海德堡大學哲學家亞斯培(Karl Jaspers)的門下,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納粹政府掌權後,鄂蘭流亡到法國,1941年到了美國,並於十年後成為美國公民。

她曾任尤太關係研討會的研究主任、蕭肯出版社(Schocken Books)的主編、紐約尤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執行長,也曾至數間大學院校擔任客座教授,包含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後來擔任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教授。1952年,鄂蘭獲得古根海姆研究獎(Guggenheim Fellowship),1954年並獲全國藝術與文學院文學獎的殊榮。

漢娜.鄂蘭著作包含《極權主義的起源》、《共和危機》、《黑暗時代的人們》、《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等。於...

(展开全部)

目录
導讀 雷敦龢
第一章 正義的殿堂
第二章 被告
第三章 尤太問題的專家
第四章 第一個解決方案 —強制驅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面是冗长的庭审记录总结,一切主旨在最后的结语与后记,恶的平庸全文不过出现了一次,被误读与被曲解的被舆论放大,反而没有人真正关心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另,在另外一篇文中读到的如何应对恶的平庸,值得当下深思:“要人们承认自己的欲望,正视恶之平庸中的倒错结构 —— 你需要去正视你行动是出于你自己纯粹的欲望,正视你不是「不思考」、你不是「执行的工具」,你是真的自愿的、并且很享乐的在去做那些「你也没办法的事情」。”
像我这种不关心政治,法律和战争的人也要推荐这本书。作者的能力以及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及规范都值得钦佩。一件事再次发生的概率会大于第一次发生的概率,需警醒。
可以想象作者作为犹太人把自己带回那段历史是十分痛苦的,但她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能摒除仇恨,冷静客观的分析这场审判及艾希曼这个人,并勇敢发出和其他犹太人不同的声音,这个精神确实让人佩服。
因《路西法效应》而开卷,但作者并无意在本书中探讨邪恶,而是“旨在呈现耶路撒冷法庭满足正义诉求的程度”。以下内容对个人有扫盲意义:1940年代欧洲各国在希特勒领导下对犹太人的迫害历史;纽伦堡审判与耶路撒冷审判;文明法庭对伸张正义的核心追求……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艾希曼
譯本流畅
邪恶的平庸性才是最可怕、最无法言喻、又难以理解的恶魔。
艾希曼,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平凡的邪恶”。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没有爬到很高的职位,爱慕虚荣、循规蹈矩,就是这样一个人,将百万人送往了地狱。艾希曼并非虐待狂,甚至见不得大的伤口,是希姆莱口中的“正派人”。为了飞黄腾达,失去了对是非的判断,进而泯灭了良心。何况当时辞职不干也不会遭到明显的报复。因此他的罪行,不能用“只是执行上级命令”进行开脱。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希特勒竟然认为最终解决方案比战争胜利还重要,这是将个人好恶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直接体现。这也解释了特别行动队在占领区的所作所为,就不能说是“利令智昏”,反而是不可避免的了。
邪惡本身並非得如Hitler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sanguinary butcher。 「艾希曼既非奸惡小人伊阿古,也不是偏激乖戾的馬克白,在他的內心深處,也從來不曾像殺害先王遺孤的理查三世那樣一心想做個惡人。」就是這樣一個嚴格「遵守」法律、嚴格「執行上級命令」的平庸的、非Nazi高層成員的人,卻成了holocaust的重要幫凶。 「沒有任何懲罰具有足夠的威懾力量,可以阻止犯罪的發生,恰好相反,無論懲罰為何,只要某種特定的罪行出現過一次,重複出現的機率就會遠遠大於首次出現的機率。」類似於Nazi regime的holocaust不會消失,這正是理解惡的平庸性的意義所在。
虽然叙事本身有点晕。。但是benality of evil这个概念的引出就很disruptiv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