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向馬克思主義史學之路的封面

走向馬克思主義史學之路

葉毅均

出版社

三民書局

出版时间

2020-05-31

ISBN

9789863267782

评分

★★★★★
书籍介绍

為什麼一個「老學究」會選擇加入游擊隊,變成宣傳抗日的「民族英雄」?馬列主義何以在現代中國迅速吸引了一批知識人左傾?本書傳主范文瀾與毛澤東同齡,被中國大陸史學界尊稱為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人稱「范老」而不名。1949年後其實際影響力和「郭老」郭沫若不相上下,時人往往相提並論。范氏傳世之作《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發行量逾百萬冊,甚至在臺灣解嚴以前的地下書市裡流通。而其史筆之美,從毛主席到莫言,莫不深受吸引,嗜讀不輟。

本書採取思想史與生活史相結合的研究取徑,打破傳統學案式的體裁,以思想傳記的寫作方法,重新描繪今日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創始所長范文瀾,如何從一位民國初年北京大學國文門畢業的「舊國學傳人」,變成中共建國後的「新史學宗師」。本書並非范氏的第一部傳記,卻是首次將其前半生的足跡,以一步一腳印的考證方式加以細膩描摹之學術專著。對於范文瀾在1940年以前的生命史,進行全面的歷史重建工作。同時,對其此一時期之著述與思想發展,也給予同等重視和應有評價。對於中國大陸官方堅持至今的歷史唯物主義,乃至此一流派在現代中國史學史上之興起,本書皆是一部無法繞開的作品。

葉毅均

現職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特聘研究員,許燦煌文庫研究員(兼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博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學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培育,並赴美國紐約大學(NYU)、荷蘭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交流訪學,多篇論文在《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新史學》(臺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安徽史學》等期刊上發表。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考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二章 非政治的開端:早年范文瀾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晚清民国以降的知识人,在思想层面究竟如何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范文澜个人的思想转向尤为值得关注,从传统国学门类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既是代表了传统学科门类知识人的思想转变轨迹,更显示出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马克思主义究竟如何提供一套令传统学人能够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和学术认同。
一本很扎实的书
范文澜这一人物之于马克思主义史学一脉的学术史研究相当重要,先前关于其人物形象的研究多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作者承续王汎森的学术理路将其带回学术研究当中,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但问题在于反映范内心世界的私人材料如日记、书信、回忆录属于“先天不足”(如作者所说,即使有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难看得到),使得作者只能依靠他人材料中有关范言行的零星碎片,或者通过梳理学术脉络和重现时代情境的做法,将现今少数能利用的范的私人材料(主要是那篇1940年的自述)置于其中历史地理解,对其心境进行推测。所以作者对范整风运动之前学思生涯的重构工作是比较冒风险的,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1940年代后范思想的高度意识形态化,以及时下的政治环境,使得“后传”亦难有操作空间。可见博论若以选取某一人物来做,当慎之又慎。
作者的問題意識很大,想探詢20世紀上半「中國通史」寫作及背後思想的相關問題,「中國通史」一門中的一派以范氏為代表,因而必須先對范氏如何成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做一探索。總體而論,本書對瞭解范文瀾前半生的幾次轉變很有助益,既然此為「前傳」,那麼更期待「正傳」。
大失所望……既没有很好地解决绪论提出的“中国通史编纂”相关问题,通篇看下来也就余论部分稍微论及范文澜如何阴差阳错般“走向马克思主义史学之路”。即便标榜为“前传”,也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范文澜诞辰130周年
解释力比较弱
范文澜由章黄旧学一跃而成左派史家,经历了二十年代的启蒙和三十年代的激进。此中固有范氏个人的激越性格,亦有帝国主义压迫下所激发的民族大义。既有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思想观念的自然演化,亦有对国民党的失望和受左派人士影响下的向中共靠拢的道德和生存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仍是范氏作为崇尚旧学的知识青年在国家危难之际,对于自身学术的迷茫和烦闷。范氏既不像孟真为五四领袖,又对自身学术之用度产生怀疑。因此选择马史学亦属情理之中。由此看来,老辈学人的“左转”仍是真诚的。对于近代以来左派史学所留下的史学遗产仍有梳理和阐扬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