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屈服的封面

屈服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

出版时间

2017-09-29

ISBN

9789863444886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屈服》以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位伊斯兰超级天才政治家成为法国总统的故事,揭示了宗教、政治、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世界,思考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寻求和谐与发展。
作者简介
米榭·韦勒贝克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电影导演,1958年生于法属留尼旺岛。自1994年以处女作《斗争领域》成名后,他的作品如《无爱繁殖》、《情色度假村》、《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等均引起巨大反响。韦勒贝克以其黑暗、激烈的风格著称,擅长捕捉现代生活的虚无氛围。他的小说主角多为对世界既不主动也不排斥、对生命充满反英雄式挣扎的角色。代表作《屈服》在2015年上市时,正值《查理周刊》槍击事件,因此被视为“预言”,迅速登上畅销排行榜。
推荐理由
《屈服》以虚构的故事探讨了伊斯兰教在法国政治中的崛起,引发了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将现实与虚构交织,挑战了真假界限,引发读者对真相、文化和政治的思考。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引发社会讨论的重要作品。
适合哪些人读
对欧洲社会、文化、宗教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探讨社会现实和哲学问题的读者
寻求不同视角看待世界、拓宽思维方式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简单说就是自我为中心的自由主义者灭绝记。信息量很足,穿插的那些法国文学和政治的讨论,想完全看懂是需要费脑子的。作者构建的这个世界,这不是宗教、政党、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观念的人类之间的冲突。这样的世界可能吗?不可能吗?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还是有空写个长评吧
2.5-3
在写宗教和当代社会的关系上,韦勒贝克的确差了拉什迪一大截,想象力与思辨力不足。这本书并不是全篇写伊斯兰教总统上台之后笼罩下的法国阴影,而是写一个法国大学教授进入伊斯兰社会前和社会时的生活状态,喋喋不休、自恋、情爱,这些在韦勒贝克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叙事元素再次被他运用至此。
低鳴的憤世,如慣的加倍「幽默」,以這般姿態這樣走入文學寫作者的晚壯,甚是敬佩。
不太好读,不过读下来比预期好不少。第一人称叙事,非常私人化的小说,故事整体情节偏弱,但大致合理,只有一点很奇怪,描述法国被伊斯兰化的过程太简略,好像这个国家一夜之间就成了顺从的伊斯兰国家只是因为一个穆斯林总统成功竞选。这并不是抨击伊斯兰的书,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多元思考,但对法国之外的人来说,论述政治斗争的部分较为混乱。
好到不尽让人唏嘘!维勒贝克的“政幻”小说直指西方文明衰颓:汲取移民血液进行造血,却彻底导致自己的文明落没,甚至让人恐慌动荡。今日来看,维勒贝克是继拉什迪之后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人,在世界形势复杂纵深的今日,为保安定,上面二位永远不会问鼎诺奖。PS:于斯曼分析的太棒了!
在读过韦勒贝克最新两本书,台版,之后,我想对作者进入到新时期的写作风格感觉到共鸣,尤其是血清素,其次是屈服。这两本书的题材展示出作者的思考,如同他在屈服中反复提到的于斯曼那样的精彩作家,必须要在小说中感受到作者本人,这样的评价同时适用于作者本人。加上对欧洲不可避免、漫长又一再加速的衰败过程的感知,今年以来世界的发展脉络,我们的波折,都让这两本书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我近年来读的不算多的小说中的翘楚。接下来要去读于斯曼了。
早年很喜欢《耻》,纵然绝望难以遏制,个体还是能传达出某种盎然力量的(犹记那会读时心在抽动,泪流不止)。但现在却更切身体会韦勒贝克的所设。完美贴合当下自我的精神状态:虚无(仍不显露地保持着怜悯慈悲,仍不愿割舍给灰暗生命留下过色彩的东西——仍不忍与一切诀别),以近乎绝望的姿态疲惫地应付周遭。 露骨描写政治与宗教被拎出来挡枪子,遭人唾弃——又怎样?早已无需在乎。所能做的只是回应自己微弱的存在脉搏(即使这样也拼了命的压抑),在不打扰他人(个体)的情况下,尽量体面地满足本能(偶露贪婪之色)。 无数国度卷起不知何时休止的屎风暴;万里高空之上跳伞的三尊大神,Marx、Jesus、Mohammad无法落地。心中偶动,发出在风暴中永无人回应的啸叫:手上这本书是屎,我也是。 当然,反抗是必须的,我的朋友……
作者设想法国被穆斯林化后的情景,充满讽刺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上最核心思想就是臣服,François赞成父权主义的态度。平静又赤裸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