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血清素的封面

血清素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时间

2020-08-29

ISBN

9789863448037

评分

★★★★★
书籍介绍

他是最痛快咒罵這個時代的作家,也是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作家。

法文版首刷320000冊 《屈服》作者韋勒貝克最新爭議之作

繼卡繆之後法國文壇第一人

2020年國際布克獎入圍作品

《時代雜誌》、《衛報》、《旁觀者》等各大國際媒體讚譽

小說家 朱嘉漢 專文導讀

他還想相信幸福,還想要愛,

然而因為血清素過低,悲傷正在慢慢殺死他。

▍書名釋義:什麼是「血清素」?

在人類中樞神經中合成的血清素,其功能包括部分認知能力、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等。當血清素代謝速度過快,或是合成量減少時,就有可能引發憂鬱情緒。本書主角正是因為血清素過低而深受折磨。

▍墮落是進行式:小說家朱嘉漢專文推薦

閱讀韋勒貝克的小說,如同見證著文明的頹廢。早期作品有較激烈的批判,但進入二○一○後的韋勒貝克,已經悄悄轉變風格,更為消極地去觀察世界。

可憎的是,墮落從未結束。因為頹廢不是個固定狀態,而是個沉淪的動態。才明白墮落像是現在分詞,而不是過去分詞;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而自身並非只是被動,而是推動沉淪的一部分。不管是世界還是自己,即使感到頹廢到底了,還能更頹廢。

▍litterateur書系 樹立歐美文學地標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朱嘉漢(作家)、房慧真(作家‧記者)、陳栢青(作家)、陳雪(作家)、陳榮彬(譯者‧作家)、童偉格(作家)、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黃崇凱(作家)、楊佳嫻(作家)、楊凱麟(作家‧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廖梅璇(作家)、蔡秀枝(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鄧宜菁(清華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特色

1. 繼《屈服》之後,韋勒貝克以《血清素》中的農民抗爭,再一次與二〇一八年底至二〇一九年初法國發生的黃背心運動呼應,儘管許多人認為此書驚世駭俗,也有人認為此書預言了該社會運動的背景與脈絡,是一部精準的社會觀察。

2. 《血清素》甫問世即在法國暢銷,並迅速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法國首刷三十二萬冊,短短兩個月狂銷逾二十九萬冊。

3. 本書以白人男性個人性生活的殞落隱喻西方文明的衰落,敘事者以《異鄉人》式的冷酷指出世界的荒謬,對當代歐洲的意識形態,以及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嚴苛批評,集詼諧、自嘲、政治不正確,以及存在焦慮於一書。

▍內容簡介

我已知道生命的確是枉然,

藥物無法改變現況,只是帶來安眠,

幫助人活下去,並且自欺欺人……

佛羅倫特是個四十六歲的農業工程師,在農業部任職高階主管,負責歐盟農業計畫的討論折衝。雖然頭銜聽起來光鮮亮麗,其實他知道自己工作在政治與意識形態之前毫無意義。

離開早就貌合神離的女友後,他從孕育孤獨的巴黎來到農村,與行跡落魄、以農業為理想的好友重聚。人際關係貧乏、對生命沒有期待,對世間大多數事物沒有共鳴,漸漸只能靠著菸、酒或是抗憂鬱藥度日。當年輕時的理想破滅,在彷彿被世界遺忘的荒涼之中,茫然與憤怒在濃霧中悄然醞釀著讓人不安的氛圍。

本書描寫一個最有道德瑕疵、最擅長激怒讀者的男主角。他曾不止一次接近愛情,但一手搞砸。他無止境地批評所處的世界,卻只是跟著沉淪。他待人疏離又冷漠,毫不客氣地挑戰當代主流社會的信念,也讓始終脅迫人類存有的虛無感無所遁形。此書咸認是對於法國農民處境、貧富差距,以及當代社會「政治認同形同身分認同」的精準觀察。最終,那些儼然挑釁的、讓人皺眉的獨白宛如一面面鏡子,幽幽映照出隱藏在正向積極「政治正確」的口號下,當代社會的焦慮、恐懼、孤獨,以及仇恨……

▍媒體評論

儘管沒有很多讀者能夠擁抱韋勒貝克的世界觀,但這並非我們閱讀韋勒貝克小說的重點。 ―James Walton, 《時代雜誌》(The Times)

韋勒貝克的書寫靈巧而幽默,儘管看起來簡單──有多少小說家能夠讓你連連嘆氣、大笑,然後一直讀下去?作為最了解這個時代、最深切咒罵這個時代,也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小說家,他的名氣絕非空穴來風。―Douglas Murray, 《旁觀者》(The Spectator)

卡通式的暴力、粗俗、乖僻,卻讓人著迷。這本書披著憂鬱的外衣,讓心靈也彷彿被潮濕的衣服包覆著,就像在一場秋季大雨中行走數個小時。―Christian Lorentzen,《書籍平台》( BookForum)

今年沒有任何小說能比《血清素》更貼合時事了。韋勒貝克對愛情和性愛的描繪一向極其直白,他並清楚地揭示,在當今社會中,快樂被簡化為青春肉體和慾望,因而僅僅淪為自由貿易的犧牲品。―David Sexton, 《標準晚報》(The Evening Standard)

韋勒貝克的所有作品都勢必引起浪潮,《血清素》也不例外。這是一部荒涼卻毫不妥協的小說。同時,小說本身所提出的尖銳問題,也讓人感覺到它的重要。―Max Davidson,《星期日報》 (The Mail on Sunday)

《血清素》挑戰其讀者,使他們對那些拒絕「官方憐憫」、於當前政治氛圍中難以引起同情的人保持柔軟的心。這些人包括酪農,以及孤獨的白人男性們。《血清素》如同韋勒貝克的其他作品,有趣、充斥情色場景,而且無理地讓人不敢置信。但這同時也是一本在道德面向上必須嚴肅以對的小說,考驗著我們有多少同理心,是否有可能隨著對象同理心的欠缺而有所改變。──Louis Betty,《洛杉磯書評》(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精彩引文

 我能在孤獨中活的快樂嗎?我不認為。更廣義地說,我能活得快樂嗎?我想這種問題最好避免問。

 對女人來說,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爆發的、天翻地覆的力量。女人身上表現的愛是自然界能看到的最巨大的自然現象,必須戒慎恐懼,這是和地震、氣候極端翻轉同樣格局的創造力道,它會建造出另一個生物系統、另一個生態環境、另一個宇宙。

 男人呢,一開始會比較保留,他讚佩也尊重這種感情上的爆發,但不全然明瞭,覺得搞得天翻地覆有點怪異。但他會慢慢改變,慢慢捲入女人創造出的熱情和愉悅的漩渦,更準確地說,他感激女人的意志,無條件且純然的意志,所以他了解──儘管喜歡陰道經常被插入、最好天天被插是女人的嚴格要求,因為這是一般情況下愛情的表現──這個意志本身是出於絕對的善意。

 轉來轉去好像全都是烹飪節目,烹飪節目成長比率真是嚇人,相對的,大部分電視台不再出現情色節目。法國,也或許整個西方世界無疑正在退化到「口欲期」──這是套用奧地利那個可笑丑角的術語。

 湯瑪斯.曼他自己──這是極為嚴重的一點──也無法逃過對年輕和貌美的迷戀,乃至最終把年輕貌美置於一切之上,置於所有的智力和道德能力之上,說了一大堆之後,面對年輕貌美他也是毫無保留、卑鄙地沉溺其中。因此,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未能提供任何道德上的益處或優化,因為就在同年代,恰恰和湯瑪斯.曼同年代的普魯斯特 在〈重現的時光〉(Temps retrouvé)中以令人讚賞的坦誠結論說:不只上流世界的人際關係,甚至友誼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單純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而且和世人以為的相反,他需要的不是知性的討論,而是「和如花少女淡淡的愛戀」。

▍封面設計概念:設計師/聶永真

永真急制Workshop負責人。曾獲金曲獎最佳專輯設計、德國紅點設計獎、IF傳達設計獎。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

出版作品有《Re:沒有代表作》、《FW:永真急制》、《不妥》。

「這次封面使用了正在脫妝溶解的和平符號,喻示在宏觀敘事(Metanarrative)理想主義的面目與信仰之外,實際世界同步運作中的憂鬱的現實、信念的虛無。脫妝和平符號的印刷,刮兩次較厚的手工網印,上下網印的覆蓋面積不同,使視覺上帶著塗料不均的厚度。」

▍延伸閱讀:麥田新書系litterateur

▶為什麼我們讀litterateur?

二十一世紀已是一切都有答案的時代,

我們卻不是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生活總困在日復一日的變形記裡,

我們也還是那個無處可去的異鄉人。

和我們一起在歐美重量名家的千言萬語裡跋山涉水,

上個世紀懸而未決的課題,

用一份新時代的閱讀清單面對。

在政治、宗教、性別、文化的精神迷霧裡,

堅持仍以文學為尺標,

全面掃視二十一世紀人類最神祕的心靈風景。

▶litterateur書系書單

米榭‧韋勒貝克《屈服》

薩爾曼‧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朱利安‧拔恩斯《生命的測量》

多麗絲‧萊辛《祖母,親愛的》

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

艾希克‧維雅《2月20日的祕密會議》

約翰‧伯格《婚禮之途》

2020.2021年即將出版——(書名、出版順序暫定)

米榭‧韋勒貝克《血清素》

霍華‧傑可布森《J的缺席》

薩爾曼‧魯西迪《黃金之家》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

(1958.02.26-)

法國小說家、詩人、電影導演。一九五八年生於法屬留尼旺島,幼時於阿爾及利亞長大,六歲移居法國,十九歲起開始寫文學評論與詩。一九八五年,公開發表詩作。一九九一年,出版美國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的傳記散文《Contre le monde, contre la vie》。一九九四年,憑藉小說處女作《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嶄露頭角,躍升為文壇新星。

此後,韋勒貝克每次發表作品都必為當年法國文壇最大事件。他的第二部小說《無愛繁殖》對文明的精闢解構教世人驚駭,一年銷售五十萬冊,更榮獲法國十一月文學獎、都柏林文學獎。《情色度假村》的買春主題和陰暗尖銳的書寫再次引發話題,這一回不僅廣受矚目,也引起種族歧視和宗教仇恨的批評反彈。榮獲法國同盟文學獎的...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说实在话,做学生的时候是唯一幸福的时光,那个时候未来依然向你敞开怀抱,一切似乎皆有可能。后面的成人生活,职业生涯只是缓慢地逐渐地陷入流沙泥潭。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年轻时代的友谊,大学时代建立的友谊,实际上是我们唯一真正的友谊,这种友谊却永远也不会在进入成生活之后还继续存在,大家都避免再见到年轻时代的朋友,以免直面我们落空的希望的见证人,我们被碾压的事实。
藥丸只是在與醫生見面的時候才出現。主人公每日服用的行為卻是隱藏起來的。沒有勞動也會耗盡自己是一個巨大的隱喻,而每個看似能被解救的節點,也就是最後說的那兩個女人,或是最初見到的深色皮膚女人,是不是真的像是上帝的提示?這些事件都像是藥丸,在一條必然墮落的道路上,給了虛假的希望。
这玩意有9.3分足以证明基本盘。。。
新自由主义belief以资本逻辑、市场原则、自由放任的operation将鲜活的个人和具体的劳动抽象化,变成cover世界的逻辑,享受着宗教式的地位,因此被called普世价值——以同一性以绝对化为特点,以至于忽略各种差异~so boring~能不抑郁么?我也需要血清素,来一份吧~
越发絮叨了。
我几乎无法描述看完这本书后的绝望情绪,在图书馆我一个人对一本合上的书发了很久的呆,仿佛生活被拍扁成了一只灰色的苍蝇,就这样死在我眼前,直到今天我还会想起那个在高楼里打印出自己所有照片,走马灯般整理自己人生的寻死者。小小的、苍白的、一次只能吃一半的白色圆形药片就是整个欧洲中产在资本末路上阳光照射下的阴影。
翻譯得真好,讀到停不下來,讀韋勒貝克會讓我想到加斯帕諾電影裡的男人。
丧失了性欲,也无法遗忘爱,活得不生不死,无滋无味,宛如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