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的封面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

桑梓蘭

出版时间

2014-10-01

ISBN

9789863500384

评分

★★★★★
书籍介绍

從《聊齋》到邱妙津,從文本到社會,

本書縱論中國與臺灣女同志愛欲,並剖析其理論系譜,

是同志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

本書是華文世界首部研究中國女同性戀認同之形成的學術專書,作者試圖建構現代中文中女同性戀的譜系,同時透過詳細地檢視帝國晚期、20世紀初現代中國、後毛澤東中國及20世紀末臺灣四個重要歷史時期中的「女女關係」,再現形式、論述轉變的宏大企圖。

本書第一部分重探了過去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女女親密關係,並深入地分析、討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二部分揭示外來文化與民初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匯,作者將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女校學生之間的浪漫情誼、女同性愛以及性別認同等概念的論戰,與中國現代性的發展聯繫在一起。五四時期的女性更直接地參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事務,突顯了女性浪漫關係和性關係的社會意義。第三部分從後毛澤東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對女同性戀概念再次浮現的影響,深入剖析林白與陳染作品對女女愛欲關係的處理、「超性別意識」以及挑戰異性戀宰制的權威。最後,第四部分首先以解嚴後的臺灣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女同性戀認同的形成為題,探討女同性戀主體與女性主義運動在媒體化公共領域中的論戰,並透過探究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與其同時期的女同性情慾小說,形塑當代臺灣女同性戀文學發展的簡史。

名家推薦

桑梓蘭探索中國女同性戀論述的文化、歷史和性別的諸多因素,拓展了現代中國主體性一個從前鮮為人知的領域。本書評述晚清以來女同性欲望在中國公共領域浮現的過程及其文學表現形式,誠為中國和比較性別研究新的里程碑。──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本書是第一本對於傳統到現代華文女同志文化與文本的系譜整理,其完整程度可能至今仍無人能出其右。它出現在華文女同志初來乍現的歷史時刻,本身就是一個參與造就的語言行動,磁石般召喚著華文女同志主體的歷史摶成。同時本書非常有企圖心地提出了一個極具啟發的、關於中國現代「性」的中心論旨,也非常值得相關研究者關注與討論。──朱偉誠(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桑梓蘭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助理教授,奧勒岡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學系中國文學副教授、系主任,現任密西根州立大學現代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性別研究、性史、現當代中國文學和電影、都市研究以及臺灣研究等。

譯者簡介

王晴鋒

中國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國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講師。

目录
導讀/翻譯「性主體」――閱讀《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紀大偉
繁體中文版序
致謝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分:現代以前中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開創性不代表它就是好的,文本分析等同意淫,看下史料就差不多了。
能找到的中文女同研究真的好少,这一事实再次印证了女同性恋在父权结构中被压迫和隐匿。书的前半部分对古代和近代中国女同性恋性态的探讨解答了我长久的疑惑:为什么古代文学中"男风"盛行,却没有对应的"女风"?——因为对女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利于维护一夫多妻制的。这与西方宗教背景下对女同的激烈反对是很不同的。作者以聊斋志异中封三娘的故事为典型的分析非常透彻、独到。对戴锦华以"姐妹情谊"代女同性恋的批判也令我耳目一新。不知道在今日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台湾,她们的处境又发生了怎样具体的变化呢...
四年前在师大英语系《酷儿与电影》的课上读到英文版的introduction,正文拖了四年,终于这周了结。填补空白,整体都很喜欢,尤其喜欢对《一个人的战争》的出版困境的分析。全书的问题可能是对象不一吧,有些章节关注文本,有些关注科学/社会学讨论,有些关注社群运动。这三方面差别还是很大的,文学不一定等于社会实际,只是能从中看出社会现实的representation,但是社群运动就是社会现实的直接组成,社会讨论则既可能受到社群运动的影响,也可能是对文学文本的翻译和想象。把这三部分混在一个体系中,就不知道最后要揭示的是一个文学再现问题,还是要走向社会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对研究,对现实。
一本追溯女性同性情慾譜係的觀念史、寫作史著作。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與文化研究著作。主要是由於其蕪雜的理論與史論體系,從而造成了一定的邏輯錯亂與失焦。主要追蹤了現代中國的女同情慾、愛戀與身份認同。前現代的女性愛慕/愛戀往往是一種暫時逃脫父權體系的路徑,或者說脫離婚姻體系的另一種方式。男性作家大多局限於凝視,對於女性愛戀往往持寬容態度,不認為是一種道德越界與愈距。而在五四中國,女性愛戀在女性作家筆下往往呈現的是一種解放與覺醒,並且也作為一種對抗的手段。至於當代中國,林白與陳染的寫作創造了第三空間,創造了另一種女性表達,與時代聲譜格格不入。至於在對岸的寫作,往往與西方引入的性別觀念與理論結合,呈現覺醒迴響,同時體現出一種確切的身份認同態度與意識。#學而愛#130
性学研究,但因为用了很多文学作品的材料所以有文本解读的参考价值()在对“同性恋”定义以及历史演变上阐释得也清晰。还是最喜欢的第一部分的晚清小说解读,正如在尾声中说的那样很有现代再书写的意义
性别史和酷儿史似乎永远是断裂的、碎片化的,难以融入线性连续进步的宏大叙事,更别提在非西方社会还有本土/现代的张力。针对数量有限的材料,“过度解读”实在无可非议,就此作者完成得很不错,女性主义和酷儿的视角都有展现,关于女同史的一本书就胜过男同那边的许多平庸之作。挖掘了古代、民国和改革年代许多“带着镣铐跳舞”,试图突围既成认识描写女女关系的作家,让人十分长知识(当然也大可质疑文学作品的代表性)。除此之外,作者当时还抱有以台湾的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大陆的进步的大中华情结,今天看来就恍如隔世了。
2023.2.2弃读。对我来说难度有点大,最近也太忙了,并且和我预期不太一样。我曾经抱着看看书里的人来确定自己性取向的目的想看它,但看了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在这半年我也由外向走向内求。但依然是很感兴趣的题材,希望将来有机会慢慢看,依然加想看。
由此延伸出來的讀物又有好多好多要看的
特别喜欢这本书,真的很难得的是超出学术目的之外的喜欢。本书对于民国时期的女同性恋状况论述尤为精彩,对于性别和科学主义、男同性恋的关系梳理清楚,吸引我去读了庐隐。而且十分难得的是通过作者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语境下的同性恋和西方的究竟有哪些不同。 邱妙津部分倒是有点一般般,对文本分析重视不够,更偏重于台湾的历史语境,不过考虑到本书写作时相关论述和梳理的缺乏,这也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总体来说,这本书让我看见,一个好的研究是应该如何选题、如何深入、如何论述的。看完了有种温暖充实的感觉,对自己的研究也增添了信念感。
过段时间,再细细读一遍。很有意义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