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從逆寇到民族英雄的封面

從逆寇到民族英雄

陳永明

出版时间

2017-09-11

ISBN

9789863502487

评分

★★★★★
书籍介绍

張煌言,曾與鄭成功合作反清,一起北征、攻打南京。兵敗後,鄭成功遠走臺灣;張煌言則選擇以死明志,被清廷處決於杭州。張煌言從容就義的氣節及其抗清事蹟,並未隨著時間而消逝,反而在民間傳頌不絕,後世學者形容他是「南明抗清的最後一人」、「一代完人」。

然而,細究清代的兩個半世紀,張煌言的歷史形象並不一致,有著多次轉變的過程:從南明的「志士」、清初的「逆寇」,進而成為「儒家忠臣」,再到清朝後期的「革命先驅」,最終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延續至今。本書在論述此過程的同時,也探究「社會記憶」和「歷史書寫」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並分析形象轉變的社會變遷、群體認同等內在因素。特別是清中葉以降的急劇社會變遷,是如何左右人們的歷史記憶;張煌言的抗清事蹟、歷史地位,又是如何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構和書寫。

陳永明

香港大學文學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文學碩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中國歷史文化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南明史及清史。著有《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2011),及〈清入關後的滿化文化政策──以服飾和語言為中心的考察〉(2016)、〈政治抑壓下的集體記憶: 清初張煌言事蹟的傳播〉(2016)、〈乾隆《貳臣傳》立傳原則平議〉(2013)、〈從「為故國存信史」到「為萬世植綱常」──清初的南明史書寫〉(2010)等論文近四十篇。

目录
導論
第一章 百折不回的抗清事蹟
家世及早年經歷
加入抗清行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全书先钩沉张煌言之生平事迹,主要指出了自明末清初以来,张煌言由逆寇到抗清志士,再到儒家忠臣,胜朝孤忠,反清革命中成为反满的民族英雄,抗战军兴,又成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全书基本以社会记忆与历史书写两条互相交织的主线展开。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本书创新处并不算很多,但是从史学史看,则有所超脱,可同时作者的史学史思路在本书中似没有体现的太明白,尽管作者在介绍中声明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史学史和思想史。记得上次蹭葛大神的讲座,曾经提及艺术史越来越倒向思想史,史学史貌似也会存在这种倾向,学科间的界限貌似越来越模糊,当然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还有,正像评论里说的,其实此书可以用一片长论文的篇幅加以解决的~
材料解读和理论分析有待深入
多出的两星甚至更多是给我大明孤臣苍水公的!三四章与其《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一书别无二致。整体来说,没有太多的惊喜,注释和附录倒是提供了不少材料,于我比原文价值更大。关于社会记忆和历史书写,若是看了历史的观念系列中《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两本书,可能会有更深的体认吧。
一篇长文可以讲清楚的,偏要写成一本书
可谓是同时受到中西史学教授的典范,各取所长,将张煌言的历史书写写的很到位,考证功夫极强,同时也厘清了社会记忆与历史书写之区别,除了梳理了张煌言形象的三次变化,另一个算是亮点的是看到了忠义书写中的“去政治化”,不足的是有些重复,如果浓缩一下可能一篇长文亦可论证清楚
写得稍微简单了一点
有些平淡,或者说由于近些年已有相当一批人从事此类题目的研究,略腻。当然作者熟谙史料与相干涉的理论,此前也有研究积累(清初遗民史学、全祖望、《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五章里面前两章是作者对张煌言事迹与忠君思想的勾勒,后三章才真正涉及形象演变。明朝遗民与清代士人看待张煌言的角度自然不同,尽管他们都指向了“忠”,然而这种指向君、王朝的儒家忠节,在近代转化成了对现代民族国家的“爱”。当张煌言形象的演变被勾勒清晰,清代以来思想的延续与断裂也浮出水面:只是作者要处理的材料,就不止苍水了。在乾隆正式平反南明诸臣的16年前,方志撰修者已经开始为一位逆寇立传,陈氏于此提示的社会话语博弈,颇勘玩味。忠如何与政治禁忌对抗?一般平民百姓借实物、仪式认识历史,仪式操演与身体实践延续下层民众的社会记忆(页135)。
總的來說也是習見的思路,光看標題,也能大體知道作者的寫作思路會是敘述生平、遺民書寫、盛世書寫、革命書寫這個脈絡。讀畢感覺,關於蒼水的資料收貯甚多,但議論方面創見不多,引用的關於社會記憶和歷史書寫的西方理論,對於本書而言也在可有可無之間,大概不如作者之前那部《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
为了百折不挠的张苍水先生给五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