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帝國棄民的封面

帝國棄民

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

出版时间

2020-01-31

ISBN

9789863503798

评分

★★★★★
书籍介绍

懷柔外交、政治婚姻、種族科學

帝國如何在「蕃界」內理解與教化「棄民」?

本書描述1870年代至1940年代的晚清和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族成為「原住民」的過程。首先藉由「牡丹社事件」為開端,闡述世界秩序的圖像何以成為全球性的規範;其後則透過語言、經濟、社會、教育、性別及視覺文化等面向,探究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將臺灣原住民族領域區隔成特殊統治的「蕃地」。換言之,「原住民化」的過程,既是在地日本殖民統治政策的結果,同時也是全球變遷一部分。

作者從微觀角度,著墨過往未被關注的小人物;並以宏觀視野,解釋國際競爭怎樣驅策著清國及日本相繼在統治的臺灣邊疆推動國家建構。同時探討通譯、頭目、交換所業者等中介者與臺灣「蕃界」內的關係。

【作者簡介】

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

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現任美國拉法葉學院(Lafayette College)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原住民研究、比較殖民主義、視覺文化研究。著有《帝國棄民》等書。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被誤解的犯罪學》、《重新解讀日本史》、《台灣人的牽絆》等書。

目录
圖表目次
在歷史與文化之間:《帝國棄民》導讀/陳偉智
作者序:為中文版而寫
緒論
序幕:霧社事件與臺灣原住民族復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三星半.足足一百頁的緒論及框架看得出作者野心很大,想把「原住民」這一概念的形塑應上溯到清廷的統治理念、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承繼與強化,這又與當時世界秩序影響分不開。但正文論述採用的故事在不停地反覆利用(好聽叫貫穿全書,不好聽就是啰嗦),同時借地理實體理論來「挑戰」James Scott(但又挑戰失敗,純粹本人觀感),寫得最好玩其實是全書都在關注到那些「中間人」(漢民、通事、蕃婦、頭目等)在這一過程與政府的互動(其實便是不被統治的藝術),這是對我最有啟發性的
兩個星。 題材誘人卻沒有足夠的深度內容來支撐這個書籍,我就在想,怎麼能是棄民呢?
看得我直打哈欠,不看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