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帝國的結構的封面

帝國的結構

柄谷行人

出版时间

2015-07-15

ISBN

9789863570349

评分

★★★★★
书籍介绍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

提出揚棄並超越舊世界帝國與近代國家的劃時代鉅著

開啟歷史研究的新視界

近年來,各地革命與政治運動蜂起,但仍無法打破「資本―國族―國家」的牢固體系。世人中,已覺醒全球局勢並未跳脫此體系者少,誤以為歷史正在前進者多。此外批判席捲全球的新帝國主義時,若將矛頭指向特定國家,亦是時代的誤識,無法超越「資本―國族―國家」三位一體的終極結構。

到底我們該如何消解霸權的競逐,實踐全球的和平共處模式?柄谷行人延續《世界史的結構》中對國家、國族與資本的深刻思考,在本書中,構想建立更大區域的和平共同體的可能。他提出大膽構想:回復「帝國」。

縱然近代國家乃因推翻舊帝國而誕生,導致當代人以負面眼光看待帝國,然而帝國具備某些促成和平的要素,是當代世界系統所欠缺的。因此柄谷認為,欲超越近代國家與資本主義的原理,就必須重新檢討舊帝國的結構,並以某種形態回復帝國。這不是回復傳統帝國的框架,更不是為當代特定經濟霸權背書。事實上,若不否定古老反動的舊帝國、不否定和帝國主義相連的帝國,帝國就無法回復。

我們必須「揚棄」帝國,才能在較高的層次上,回復過去被視為前近代而遭到否定的事物,藉此超越近代國家的界線,掙脫「資本―國族―國家」的結構,邁向永久和平的世界共和國。

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光興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張鐵志 文化評論家

張崑將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楊 照 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萬毓澤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鄭村棋 人民民主陣線代表、社會運動者

廖欽彬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龔卓軍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鄭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柄谷行人(Karatani Kojin, 1940-)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理論批評家、思想家、哲學家,及文學評論家,研究主題跨越文學、經濟、歷史、政治、哲學等多元領域。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近畿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並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系、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客座教授。2006年退休。

柄谷行人出身學運世代,1960年代就參加反安保運動。1969年以討論夏目漱石的〈意識與自然〉獲得第12屆群像新人文學賞。初期以文藝批評為主,1973年日本新左翼運動衰退後,重心逐漸移向理論與思想工作。近年來持續探討「國家」、「資本」、「國族」等概念,提出「Association」作為對抗之理念,2000年曾組織NAM(New Associationist Movement)運動,鼓勵成立各種小型共同體,以區域性的生產與消費,對抗...

(展开全部)

目录
【推薦序】交換模式與生產模式之辨∕萬毓澤5
第一章 何謂「黑格爾的倒轉」25
1. 為什麼要批判黑格爾25
2. 馬克思的黑格爾批判之盲點31
3. 生產模式論的極限3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 肯定了東亞帝國的理論潛力,但是在這部分(p.143-192)關於交換模式的討論幾乎完全退場,只剩下蜻蜓點水的討論。2) 透過區分「帝國的原理」與帝國主義,在帝國的原理中看到交換模式A在更高層次回返的潛力,但是對帝國原理的定義比較模糊,有時候指的是統合農耕與遊牧社會,有時候指的是普遍宗教(曾經被壓制的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唐以後的佛教)。3) 雖拆解了世界-經濟體系的西方中心線性史觀,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在世界-帝國(交換模式B)vs. 世界-經濟(交換模式C)的對決當中,西風壓倒了東風,從此帝國的亞周邊不復存在,因為帝國的亞周邊已經被「世界-經濟」吸納成邊陲。4) 如果交換模式A可以在更高層次回返,那為什麼交換模式BC不能也在更高層次回返並且再一次地壓制交換模式A?
頗有啟發性
在知识越发碎片化的今天,能读到一本具有宏大理论抱负而不流于臆想的著作,很难。这本书不错,有启发!
有想法,有说明,有缺陷,重要的一环
百感交集。我相当喜欢以交换模式而非生产关系来看待社会阶段,交换模式有理论的轻盈,可以与那个不可捕捉又不可逃避的“物”做游戏,有轻盈的属灵(原始人所说的hau)的一面,就有崇高的超越的一面。因此顺着柄谷去解构别人时,就不得不回身看看柄谷的结构到底是什么。 1、交换模式A在更高层次的回复,意味着共同体内的他律变为共同体之间的自律,在共同体寸步难行的当下,柄谷说中国应该恢复“帝国”的品格,他指的是强制赠予的品格在更高层次的恢复。当我们都已经如此习惯资本-民族-国家下的新自由主义,这种帝国真的能出现吗? 2、三个环(交换模式)已经足够的情况下,第四个环就始终是一个空缺的,用来驱动其余环运转的匮乏,因此交换模式A、B、C才都有着交换模式D普遍与强制的特质。
着重阅读东亚、欧洲帝国及作为亚周边之日本相关章节。印象较深的是蒙古帝国之影响、改朝换代无损其连续性的中华帝国、同受中国荫庇却制度各异的亚洲各国。
a互酬(赠予与回礼)-国族-微型世界系统 b掠取与再分配(支配与保障)-国家-世界帝国 c商品交换(货币与商品)-资本-世界经济(近代世界体系) d互酬关系在较高层次的回复-世界共和国
这里引用一下丁萌老师对他另一本著作《哲学的起源》的评论,对此书一样有效:在当今资本发展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各个角落的政治—经济状况下,一种普遍实现的、游动性的、以个体为基础的松散联合,难道不会陷入内格里和哈特所设想的“帝国”形态之中?康德意义上的“永久和平”状态,就“个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一维度(在柄谷行人的论述中,这一维度更多是经济性的)而言,岂不是在“帝国”的治理下得到了最好的保障?我的补充是:从中华帝国的历史中挖掘理论的潜力,区分「帝国的原理」与「帝国主义」,难道不会变成「近代的超克」的重演吗?另一个槽点就是柄谷对史料的运用完全是不及格,比如他对蒙古帝国的解释竟然全盘接受杉山正明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