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以動物為鏡的封面

以動物為鏡

黃宗慧

出版社

啟動文化

出版时间

2018-10-07

ISBN

9789864930951

评分

★★★★★
书籍介绍

這樣愛動物,錯了嗎?

對於牠們的感同身受,只是我們的情感投射而已嗎?

從沒有解答中找尋可能的最好答案。

*吃肉的人有資格聲稱自己愛動物甚或做動保嗎?這樣不是很偽善?只選擇性地愛某些動物不對嗎?

*喜歡可愛動物是天性,為什麼會被批評?

*動保人是不是都是基於人際關係的失敗才把情感投射在動物身上?像是那些稱動物為毛小孩的人,是不是只是在尋找替代性滿足?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人也是動物,所以人利用動物或甚至虐待動物有什麼錯?

*動物園的存在有什麼不好?如果棲地都被破壞了,極端氣候又對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威脅,讓牠們在動物園生活不是更符合動物福利?

*我們怎麼確定「動物福利」不是出於一種擬人化的想像投射?會不會我們為動物設想的根本不是動物需要的?

這些提問,是否也是你的疑惑?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人,關於人類與動物的關係,除了想到動物園的動物、家裡的貓狗、路上可能會看到的鴿子、麻雀、小昆蟲,是不是就只剩下我們吃的肉?那麼,你會不會好奇,動物是不是也有情感及感知痛苦的能力?

開課十二年的台灣大學人氣通識課,

從文學、社會學、哲學、文化研究角度……帶你深入探究,

每個人都應該嘗試思考的人文、生態議題。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的通識課「文學、動物與社會」,以外國文學經典為文本,除了引導、解讀故事中的脈絡發展,更藉著故事中登場的人與動物,試圖討論更多議題,搭配社會學、哲學等人文科學理論的說明,與學生一同在討論、思辨之中,尋找出眾多疑惑的可能解答。透過跨領域的結合,將原本被歸為科學研究範疇的動物,改以人文角度去探討。

例如出生於紐西蘭的毛利作家葛雷斯(Patricia Grace),她的短篇作品〈蝴蝶〉除了帶有對於殖民者的批評,我們還可就「人天性就比較受美/可愛的事物吸引」來討論人類是否只喜歡可愛動物,對於醜陋動物的瀕危就漠不關心,以及關心保育動物,是否就壓縮了也需要幫助的人的福利,又或者是動保是否只是中產階級在關心的事情。

例如日本小說家朱川湊人的〈光球貓〉,描述的是獨自住在東京下町舊公寓的失志漫畫家,與出現在家中「宛如發光的乒乓球般」的貓靈的故事。當中也衍伸出社會學中「人類居住在城市中的疏離」的相關討論,以及現代人如何從動物身上得到療癒。

此外,黃宗慧用來探討的素材除了文學作品,也廣泛涉獵至大眾文化如動畫、廣告等領域。因此關於動畫電影中出現的動物形象,甚或劇情發展的設定,隨著動保意識抬頭,對於觀影者所傳達的訊息的改變,也是本書中精彩討論的一個章節。

每一篇文本搭配著欲討論的主要議題,與讀者一同抽絲剝繭,看出隱藏在文本中,關於人類與動物共處在社會中的各種現狀、誤解或爭議。透過閱讀,我們或許可以因此找出一些解答的方向。篇末搭配的短文,則是黃宗慧自身從事動保的心情分享,她一路走來的動保路片段,也期許可開啟生命倫理的不同思考。在黃宗慧的帶領下,這門兼具理性與感性思辨的人氣通識課,也成為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的知識資源。

名人推薦

作家・朱天心

廣播節目主持人・林清盛

作家・番紅花

生態作家・劉克襄

作家・劉梓潔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錢永祥

──誠摯推薦(推薦人依姓名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宗慧老師在文學的脈絡下,以短篇故事巧妙地映照了動物在當代社會中的許多面向。雖然這些故事本身並未試圖訴說任何動保理念,但讀完後,許多情節仍不時在我腦中繚繞,並允許我慢慢推敲出自己的提問與想法。」――2018世界新聞攝影獎(World Press Photo)獲獎人,《白熊計畫》創作者・羅晟文 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黃宗慧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常自嘲以動保為主業,教書為副業。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主編。編有《台灣動物小說選》(二 魚文化),合編有《放牠的手在你心上》(本事文化),合譯有《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巨流)。

2018年獲台大106學年度教學傑出獎;研究計畫〈從精神分析之鏡/外看動物他者〉(2007-2010) 曾獲科技部遴選為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學術研究專長為精神分析與動物研究,個人研究興趣則為家中七貓與二龜的日常生活點滴。

目录
推薦序:發掘屬於自己與動物的關係脈絡——《白熊計畫》創作者・羅晟文
作者序:從一門課,到一本書
導論
*擦亮一面動物鏡子
【上篇】卡夫卡的〈致學院的報告書〉——「像人的動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就像其他短評說的,入門卻很感動呢。同時也感受到文學廣闊的可能性。
四星半。黃宗慧老师在台大的<文学、动物与社会>课程的讲义与心得,借经典文本展现文学中的动物,与我们作为文本的阅读者并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何得以借助文学处理好我们自以为如鱼得水实则总是一败涂地的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并借助这新得来的视角找到自己与世界交手的位置。 很多文本之前便已经阅读过或观看过,但奇怪的是此前几乎从未从动物的视角来思考过,大约我也是那样生活里爱用“猪队友”这类词汇,看每一部动物小说亦或是动物电影都习惯指认出其中指涉的人类部分的一分子,而一旦尝试用此前从未想过的视角重新回味那些爱过的事物,品味出的恐怕只有苦涩,和不知如何面对曾经认为天经地义的一切的彷徨。 最喜欢本作作者在每一节后的心路历程,的确,如她这样的前行者尚有诸多畏惧,我们这样的后来者多少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勇气。
理念100分。重要的不是要去得到辯論其中倫理邏輯一致性的贏家,而是願意直視其他生物的痛苦,這就是倫理的開始,而心懷虧欠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倫理的回應,理想主義才有存在的希望。光是同樣能感受到痛苦這個相似性就已經足夠成為正視動物福利的理由了,我曉得人類也很痛苦,但是不代表人類和動物不能和平共存,我們為什麼非得要弄得其他生物這麼痛苦呢?淋過雨的我們為啥就不能為其他生物撐一下傘呢?總會有人去關心非洲兒童,但也需要人去關心動物呀。最感人的地方是這裡:當年爸爸帶著幼小的我和姊姊散步時,對雨中的狗伸出援手的那一幕,讓我一直認為,幫助動物是如此理所當然的事。他不但教會我愛,也教會我所有愛動物的人都特別需要知道的一個道理——縱然與所愛終有分離的時候,但珍貴的回憶都會留下。所以,永遠不要害怕付出。
推荐高中生读
就像书中所述,理性是认识事物知识的手段,感性是认识事物间关系的手段,二者不可分离,没有孰轻孰重。作者用理性分析文学作品的深刻寓意,用感性串联动保、素食、女权、衰老和边缘人等话题,虽然得出的结论”能做多少算多少“,”不追求男权,也不追求女权“等等,看着中庸,但分析中有很多值得思索的亮点,比如某些孽待动物者的心理,是一种出离自我的旁观心态,因此能平静看待自己的血腥行为。这和”无我“境界的区别在于什么?想起“极左就是极右”这话。
说不上为什么,无比感动,也许文学为了我们天性中永恒的脆弱,疑惑和矛盾而存在,它因此也成为甘心承担这一切悬而不决的痛苦的一份勇敢誓词。真的开始写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