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照護的邏輯的封面

照護的邏輯

安瑪莉.摩爾(Annemarie Mol)

出版社

左岸文化

出版时间

2018-11-01

ISBN

9789865727819

评分

★★★★★
书籍介绍

入圍二○一○年英國社會學協會(BSA)「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書卷獎

與疾病共處,是我們逃不了的命運,

但「什麼是好的照護?」

我們以為,醫護人員給予病人越多的資訊、越詳盡的解釋、越透明的知情同意,醫病關係就越順暢,病人越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過著更理想的生活,但實情比這個還複雜。

過去,我們共同抵抗醫療霸權,擘畫出更多病人的主動性,但「選擇的邏輯」並沒有打造出對病人最適合的照護情境。在「選擇的邏輯」下,病人表達了意願,做出了選擇之後,一切就要自行負責,無論疾病多麼不可預期,日常多麼出乎意料,一旦事情出了差錯,病患只能抱持悔恨和罪惡感。

透過荷蘭某家醫院的民族誌田野觀察,作者以糖尿病患為研究對象,結合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面向,提煉出「照護的邏輯」。照護不只是「溫柔的愛」,在這邏輯之下,「行動」先於「判斷」,「實作」先於「事實」,沒有什麼事情是被保證的,沒有什麼決定是做了就能心想事成的。病患、醫護人員、技術、儀器等各項元素在日常中不斷協調、不斷修補(doctoring),我們得持續堅定地做些嘗試。生活(名詞)的好壞不是重點,要點是如何「過生活」(動詞)。

照護的邏輯講求「關注」,在病患做了選擇之後,仍不斷地給予關注,才能彌補選擇之後,病患被施予的「忽略」。照護的邏輯期望病人主動積極,醫護人員實踐醫療專業更多的可能性。不過,不要超過極限,因為我們終究得(學會)放手,面對死亡。

作者長期蹲點荷蘭地區醫院,用人類學之眼,加上哲學思辨,凝視現代人的重要疾病——糖尿病,以此為觀察焦點,提出「照護的邏輯」之下的病患該如何自處,外人又該如何協助讓他們與疾病共存。這本書描繪一個理想的照護體系,適合醫護人員、政策制定者和社會科學愛好者作為思想的種子。

得獎紀錄

入圍二○一○年英國社會學協會(BSA)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書卷獎

專文推薦

陳俐伊(護理師、陽明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這本書會讓你看到,荷蘭健康照護人員做得最好的一面,這些醫護人員如何提供既嚴格又寬容的照護……呈現她們對道德主義的保留、善體人意的鼓勵,以及充滿創意的彈性調適。――安瑪莉•摩爾(本書作者)

近年來社會人文研究,有一些探索理想的新取向。無論是真實烏托邦、性別化創新,還是本書所談的「照顧的邏輯」,既能敏銳於學界批判的任務,也意圖建立一些新作法,很值得刺激本地討論。――吳嘉苓(台大社會系教授)

我認為本書是最重要的當代經典之一,對於反思醫療、科技與社會、哲學研究,甚至醫療實務工作都有相當幫助。――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在臨床上,要想區分病人究竟是「不想做」還是「不能做」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透過摩爾的分析我們卻能清楚發現,唯有看見決策背後那緊密交織的顧慮及擔心,醫療人員才有辦法針對病人所面臨的困難,提出具體有效的解決方式。――陳俐伊(護理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作者簡介

安瑪莉•摩爾Annemarie Mol

具備醫學訓練背景,以各式社會科學為養分,受過哲學的專精訓練。目前任教於阿姆斯特丹大學,為身體人類學教授,著有《身體多重:醫療實作的本體論》(The Body Multiple: Ont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合編有《醫學裡的差異》 (Differences in Medicine)、《複雜:知識實作的社會研究》(Complexities: Social studies of knowledge practices)和《實作中的照護:診所、家庭與農場的修補》(Care in Practice: on tinkering in clinics, homes and farms)學術著作廣泛發表於各種領域的期刊,主題橫跨身體、技術、價值形成(valuing)、空間譬喻、寫作詞彙...

(展开全部)

目录
推薦序 與疾病共存:瑣碎而務實的日常努力 陳俐伊(護理師、陽明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繁體中文版作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兩種邏輯
第二章 消費者或病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了这么几年越来越懂了
有點顛覆我認知的書。開篇對血糖測試儀廣告的分析跟BG新書裡對美國電視廣告的分析異曲同工。在照護的邏輯之下,最終病患的自主選擇不一定最佳,爾一個社會的整體健康水平並不取決於患病者的康復,而在於健康人保持健康。聯想到某些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心態十分矛盾。
4星,但后面被作者和导读鼓舞了,加1星。【1】选择的逻辑和照护的逻辑各自有很多版本(例如前者是有主导权的消费者,后者是积极的病人)【2】每一种逻辑都有一个特定的场域,但也不断推进。【3】选择的逻辑推进到了照护领域,呈现出:知情同意书、诉讼、患者广告以及“这是你的选择”的口号。作者的观点并不是要求这些逻辑只在自己的起点而不推进,她只是主张“选择的逻辑与病痛生活并不太搭”。【4】同样,照护的逻辑也有可能各处移动,但是要去哪?如果照护的逻辑被输送到其他的地方与情景,又会怎么样?【5】方法论也很值得一看,经验哲学+民族志,并说明了我不是紧追着报告人的诠释,而是要提出我自己的说法!我对待材料的方式,就像化学家面对一堆液体,他们从中提炼和分离各种元素。
啊啊啊,是是是,对对对,就照护好了,照护是最温暖的,照护照耀一切,让我们一起来照护吧,一、二、三、四!什么,那里还有人类在受苦?何不来照护?
可能因为翻译的用语习惯,不太能沉浸式阅读。好像中文简体版也出了,被译为“照顾的逻辑”…那还是“照护”吧。 “生命的富饶绝对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疾病诊断。”
什么是照护的逻辑。提供了选择就是好的吗?从这一角度,思辨照护的逻辑与选择的逻辑的不同。在诊疗室里,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被忽略的实践细节,背后的珍贵理念。照护的逻辑,关注照护的情境,最重要的,实践。关注真实的个人,个人的脆弱性,不可预期性,会失败,接受最终的命运,迎接死亡。反思西方照护的理念:消费主义与病患,公民身份与身体,管理与修补,个人与集体,什么是好的照护。重新思考,从微观到宏观,从理念到实践,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病患,如何看待照护。给予病患更人文的关怀。
全书围绕logic of choice和logic of care具体实践的comparison展开,我在想有没有更好的写作策略。警惕观念背后的意识形态,生成机制。dark anthropology之外,其实还有新的希望,从care出发,也可以建构一种理想社会。
一直以为是本民族志,读下来才发现是理论,对糖尿病照护的民族志经验其实很少也很浅,些微有失望/但很有启发,虽然也是用立靶子和理想类型,但完全不晦涩甚至可以说相当通俗的语言组织明显是在真诚邀请读者作为伙伴角色,真的很有鼓舞力量!这就是照护的逻辑吧!
有别于自由主义旗帜之下对个体选择的极度推崇,Mol基于对荷兰糖尿病患的民族志研究提出了“照护的逻辑”。这一逻辑的面向之一在于,照护不由一连串边界清晰的单个事件简单加总而成。病患、医护人员、护理技术、医疗器械等多个元素,连结成照护网络并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而存在,各节点在日常的实践中需要持续磨合以真正改善病患的生存质量。照护是一种集体协作,需要持续性的投入与关注。这一逻辑的面向之二在于,照护实践深深嵌入到病患的具体生活情境之中。照护的推进不应被悬浮的价值判断与目标设定所指导,而是需要与病患的整体生活相协调。这其实引出了“照护的逻辑”最后一重面向,即照护本身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积极作为不意味可以避免死亡降临,我们应该接纳照护结果的未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