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忽必烈的挑戰的封面

忽必烈的挑戰

杉山正明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时间

2014-03-31

ISBN

9789865842222

评分

★★★★★
书籍介绍

重新認識「元朝」和忽必烈。

此書獲頒三得利(SUNTORY)學藝賞(人文思想╱歷史領域)。

對於中國人而言,蒙古是「元寇」;對於俄羅斯人而言,蒙古意味著「韃靼的桎梏」,對於西歐人而言,蒙古則是以屠殺聞名的「野蠻破壞者」。這些看法都錯了!日本學者杉山正明把真相從歷史的迷霧和文明的偏見中釋放出來,藉此重新認識蒙古、元朝和忽必烈。

●忽必烈的繼位,為什麼是理解蒙古和世界史大轉向的關鍵之鑰?

西元1259年,第四任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忽必烈宣布繼承大汗之位,使得旭烈兀在伊朗自立為國,從而造成幾個蒙古汗國的分化。這一局面,使得1260年成為世界史轉向的重要一年。

●只有征服南宋,才能被蒙古共同體認定為唯一的統治者。

忽必烈要如何在蒙哥去世後的權力競爭者中勝出?他不僅要在軍事上擊敗競爭者,還得創下不世之功和巨大財富,給蒙古共同體帶來繁榮安定。這正是忽必烈必征服南宋之因,因為南宋國擁有當時歐亞大陸最大的財富與人口。自此,蒙古不再沿草原地帶西征,而轉為複雜地貌的南方。

●忽必烈的挑戰不僅是如何攻下南宋,而更是保有其繁華,他做到了。

他克服了地理上的「空白障壁」(指南宋和金對峙期間造成的荒蕪中原)與「水的障壁」(指長江),盡可能減少雙方損傷,達成順利接收江南財富的目標!他兵不血刃,進入南宋首都杭州,並創造出更繁華的城市,讓馬可波羅讚歎不已。

●忽必烈對首都的構想——北京不是內陸城市,而是與海相連的巨大首都。

在忽必烈的規劃中,大都雖然擁有中華都市的外觀,但內在機能上卻是巨大的內港城市(即今日積水潭),透過運河和海洋連接,成為蒙古草原通往西方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這完全不是我們今天對北京的認知。此外,大都也充滿了濃厚的草原氣息和印度、西藏色彩。

●忽必烈對新國家的基本構想:草原軍事力+中華行政力+穆斯林商業力。

忽必烈政權一方面將草原軍事力作為支配的根源,一方面又導入中華帝國的行政模式,以中華世界作為財富之源來管理。再利用穆斯林的商業網,創造出由國家主導的超大型商業流通體系。大元汗國是一個打破各地關稅壁壘、由政府保護貿易安全、各地度量衡標準化,並以商業稅為政府歲入的世界國家,而不僅僅是中國的「元朝」。忽必烈讓草原起家的蒙古成了海陸帝國,也讓歐亞大陸首度具備世界史的意義。

●蒙元為何「失敗」?

十四世紀長達七十年的大天災,使得蒙古聯合體走向瓦解;而另外一個原因是,在當時,支撐忽必烈這一跨歐亞體系的技術手段其實非常低。一三六八年,大元汗國從中國境內退出,蒙古帝國迅速分化為大大小小的諸多勢力。而明以後的中國,在一個已經蒙古化的體系裡(包括疆域、行政體系等)以中華為名繼續運作。

這就是真實的蒙古。十三世紀初,以遊牧立國的蒙古快速崛起,統合歐亞大陸的東西方文明,為世界史開創嶄新的一頁;而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的第二次創業,即大元汗國,所建構出的世界國家及經濟體系,更是對今日世界形成巨大影響。本書超越以西歐、中國為主體的觀點,描繪出有別於以往的蒙古、「元朝」和世界史。

編輯小語:

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所建構的世界國家及經濟體系,很少被談及和論述。本書超越以西歐、中國為主體的觀點,描繪出有別於以往的世界史觀;蒙古不再侷限於「元寇」、「編派苦役的韃靼人」等「野蠻破壞者」的形象,而是世界史的創造者。作者並以此書獲頒三得利(SUNTORY)學藝賞(人文思想╱歷史領域)

目录
第一部 追尋世界史的新面貌
1 蒙古及其時代
蒙古的出現
眼目所及的歐亞世界
世人對蒙古時代的印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出版社從廣場轉移到八旗文化,但可惜裡面的原文轉寫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1)一直對杉山正民這種腦洞大開的「大噴子」寫作風格很感興趣,但總覺得立論很牽強,有些部份方法論上也是有問題的;2)雄心壯志的世界史轉向,著墨最多的依舊還是忽必烈的大元,有些地方甚至近乎瑣碎,總覺得很遺憾;3)「蒙古」、「大元汗國」、「中國」,如何運用這三個概念,至少在文章中,還是有些混亂。。。
用历史的名义写脑洞
三分半
忽必烈统一中國建立一个世界性帝国。
作者观点无疑是非常新颖有趣,内容也很可读。但实证部分较少,主要是主观诠释。可以开阔眼界用,顺便书的质量很好,握起来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