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去帝國的封面

去帝國

陳光興

出版时间

2006-10-01

ISBN

9789868186057

评分

★★★★★
书籍介绍

1994年,總統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許多重要的知識分子,從理論、歷史或自然等面向,著文為「南進」背書。學者陳光興由此感受到台灣思想及學術界的局限:在這塊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土地上,大多數人竟閃爍著相同的帝國主義慾望。

由此出發,美國學術訓練出身的他,開始將視角轉向亞洲,檢視同樣遭受殖民歷史的地區,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思想局限。

在十餘年闖蕩亞洲的思想實踐中,陳光興指出幾個曾經影響亞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帝國主義、殖民、冷戰體系),依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牢牢地控制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於是陳光興發展出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三位一體的的問題意識,並且明確指出,要逃離這種歷史宿命,就必須以「亞洲作為方法」: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亞洲間的各個社會可以相互看見,轉化自身,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

在英國跨國出版社Routledge出資的狀況下,陳光興開始參與創辦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希望發展出亞洲知識分子的思想交流平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

陈光兴,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亚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员会委员。美国Iowa大学博士,台湾文化研究学会奠基人,在中国,韩国、新加坡、日本、和美国拥有访问教授职位。同时用英文和中文发表文化研究论文,许多重要著作已经被翻译成英文、中文、韩文、和日文。中文著作8本,编著好几本重要的英文文集:《斯图尔特∙霍尔:关于文化研究的批评对话》(伦敦和纽约,Routledge出版,1996),《轨迹:亚际文化研究》(伦敦和纽约,Routledge出版,1997)

目录
i 序言
1 導論 全球化與去帝國
27 第一章 帝國之眼——南進論述的次帝國文化想像
97 第二章 去殖民——殖民– 地理– 歷史唯物論
177 第三章 去冷戰——大和解為什麼不/可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有前两年刚看时候觉得那么厉害了,不过对于介入知识生产时自己的位置非常的humble这一点还是非常棒的,这样设想的未来才算看起来有点希望
批沟口雄三批得好!
这才叫左翼嘛
大分析總容易惹人挑剔,而書裡的分析方法或許也顯示文化研究的五花百門,如果不是雜亂無章。但天呀,甚麼時候香港會有人有氣魄寫一本類似的東西?
他很大膽,多數研究都喜歡標榜自己的立場之公正客觀,標榜自己寫作之社會價值、寫作動機之社會服務導向,棄絕所有第一人稱式的「我」的書寫與表達,而作者卻坦誠地將「 我」以及「我的家族記憶」放入研究中,毫不避諱地將私情公諸于日光之下,進行反省和超越,難能可貴。
殖民-地理-历史唯物论;去殖民、去冷战、去帝国三位一体;破国族,政治地理想象;成为他者,混入主体性;比较、互补、参考。4.5,2022.9
很有历史视野并结合了地理学的一本批判性的书籍。阅读了大半个月,惭愧,繁体字对我来说居然比英文还难。作者观点的展开在论说前辈观点上进行阐述,其中知识生产确实是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只能说亚洲作为方法蛮熟悉 背后的线索不了解 理论对理论 方法对方法 具体问题是怎么切入就不太明了了
后殖民主义的批判,深刻揭示了殖民逻辑的广泛存在,同时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对于“民族主义”的警惕,不过某些观点在大陆容易受到争议。个人最喜欢的是“帝国之眼”和最后一章。中心的部分其实内容很多重叠,作者的论述略有一点冗杂——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大陆学者相对口水话少一点。
方法论是殖民(从法农到Nandy的殖民心理学)+激进地理学(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等)+历史唯物论(丢掉Power Seizure的文化研究式Marxism,“重要的是,一旦跳出國家主義的牢籠,不以奪取政權為必然手段,馬克思主義的投射場域就更變得無所不在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揭露出种种密谋。全书的政治经济学色彩极少,基本上是从意识形态/文化/文化想象/精神结构的角度去思考“台湾人所持有的帝国认同/殖民认同、次帝国意识形态、本土主义、国族主义、文明注意”等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条替代方案(此处与查特吉和沟口雄三对话,指出以“台湾民间/政治社会、国家和布尔乔亚公民社会”协力形成亚洲区域连通体,并且应该让“民间”拥有更多的影响力)。虽然但是,丢掉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还是不够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