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的封面

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海澀愛(Heather Love)

出版时间

未知

ISBN

9789868609914

评分

★★★★★
书籍介绍

【基本資料】

* 書名: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 著者:海澀愛(Heather Love)

* 編者: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

* 頁數:360頁

* 尺寸:17*19.8cm

* 定價:350元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7日

【本書介紹】

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倒退的政治」選編酷兒學者海澀愛近期關於情感與酷兒論述的六篇作品:檢視主流婚姻-家庭連續體的強迫幸福論述,以與時俱變不了的「老處女」挑戰女性主義進步史觀,置疑已在泛道德傾向裡僵斃死去的「他者論述」,思辨文學閱讀向來標舉的「細讀」與人文主義詮釋框架的問題性。第二部分「Feeling Bad in 2010」則紀錄了海澀愛訪台期間與台灣學界及運動界所進行的三場精彩對話,內容觸及酷兒的文化政治、殘障污名與性污名等情感政治的重要研究場域。

「你會很討厭自己的壞掉被同情嗎?」

在本書中,海澀愛關注「悲傷的系列」、「寂寞的人們」、「被輕賤的隊伍」,分析讓人裹足不前的悲傷與寂寞的社會性意義,對人道主義式的悲憫作出重重一擊。「流動」從來就不是自由自在人人平等的,正如人從來就不生而平等,所謂的邊緣他者,面對的是日日夜夜情感與身體「實實在在」的顛沛流離——會髒、會臭,會死,無從詩意化也無法輕易寄寓批判向上流動。我們所面對的,也不僅是暴力形式的驅除他者,人道/人文主義裡溫情脈脈的感同身受,溫馨同情悲憫,是更難覺察更為高明的收編。

讓我們一起下流

論述與情感都是有階序性的,憂傷、沮喪、妒恨是必須克服的負面情緒,憤怒不好,至少有助於凝聚行動,而倒退主體(源於生存處境裡處處的痛楚與難堪)的孤單與孤立感,則給力不了。海澀愛不在於擁抱孤單以肯定「不運動」的正當性,而是試圖面對運動和運動不了都存在著的「運動傷害」,看清拯救孤單與浪漫化孤單,其實是現代欲望的一體兩面。作為現代的負面性而存在的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迫使我們必須看見,「進步」論述向上流動的欲望,如何分化我們/他們,如何讓個人的內在分裂,製造出鬱卒不前、壓根兒不渴望或根本無望於「進步」的不夠格他者。

夢十夜|宋玉雯

作者與譯者簡介

附錄:「Feeling Bad in 2010: 酷兒 情感 政治 國際論壇」會議說明暨議程

【訂購資訊】

聯灃書報社總經銷

地址:10349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83巷43號1樓

電話:02-2556-9711/傳真:02-2556-0649

在各大書店均可購得,如誠品、金石堂、三民書局、政大書城、聯經等書店,以及博客來、遠流博識網、新絲路等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

海澀愛(Heather Love)

晚近情感研究及酷兒研究重要而具影響力的新秀學者,現任教於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研究及教學領域包括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的英美文學、酷兒理論與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理論、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精神分析與情感研究、社會學與文學、電影與視覺文化、批判性的殘障研究等。重要著作《感覺倒退:失落與酷兒歷史的政治》(Feeling Backward: Loss and the Politics of Queer History, 2007)以刻意不忘記酷兒現代性憂鬱的姿態,對於酷兒研究文學、歷史乃至於當前運動倫理,提出具有轉捩意義的思考,被譽為「酷兒研究的新浪潮」。海澀愛的個人網頁:http://www.heatherklove.com/。

目录
【目次】
打造一個夠落後的烏托邦:海澀愛的污名連線政治與罔兩問景|劉人鵬
〔倒退的政治〕
強迫幸福與酷兒存在|海澀愛|楊雅婷譯
婚禮摧毀者|海澀愛|林家瑄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感觉自己想说的统统被海涩爱说净了,自己没想到的也被卡维波、刘人鹏、郑圣勋等深耕本土的学者说出了,哎,真是美妙的阅读体验!
新进酷儿理论研究,反思“同志骄傲”作为一种正典化的社会运动,回溯过往queer带有忧郁性质的场域,将中文语境中陌生的“酷儿”同台湾社会研究中的“污名”相关联,逐渐引出“污名连结”的概念,又将酷儿的概念从性/别外延到各种非正典化的少数群体,赋予酷儿研究新的话语指向,借此企图连结所有打破常规社会图景的运动。
喜欢喜欢
打造一個足夠落後(backwardness)的未來,讓我們之中既是最不情願的人也可能想住在那裡。⋯⋯「落後」絕非僅指存在於過去的傳統,而是活生生存在於民主平等進步的現代社會中,卻被現代慾望著要消滅、驅逐盡淨、或者要改變改善的一切。
後面的台灣學者對海澀愛的批判,以及反思酷兒論述在台灣的部分寫得太好了,真的很值得看。
选读。非常感谢,在大行其道的“明天会更好”之类语辞下,是否遗漏了那些结构性问题,是否将那些并非光明走出来的人“污名化”——错的是态度,是否早已为消费主义、政治所利用。我们需要back——忧郁、羞耻、拒绝成长,这类情绪背后所指向的关系与连结。
如果污名注定伴随一生,那么利用它也不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