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作為國家治理的手段,然而治理方式會因國家性質的不同而異。藉由仔細檢視前現代民族國家或傳統帝國、現代民族國家與當代新自由主義國家的統治意圖及治理技術,本書揭示:歷史更迭下的政體,在治理台灣社會的過程中,依序形塑出了人群、族群、族群性等現象,彰顯了國家治理的時代特性。事實上,這關乎不同學科對族群的定性有所分歧,更涉及了各自知識屬性這個根本問題。對照於國際族群性公司法人化趨勢,台灣在新自由主義化的政經條件下,族群性除了關乎政治經濟利益外,更有其突出之處,如個人認同與族群認同的連結,或多重族群認同的出現。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指出當代台灣族群性已逐漸轉換至人們認識世界方式的改變,和自我與社群性新模式之浮現,及其所涉及的跨族群、跨地域、及跨社會文化之新秩序的建構之上。更重要的是,這隱含了對於現代性知識的挑戰。
作者簡介
黃應貴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目前在清華人社院正在推動「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長期研究計畫。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關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與陳文德合編)、《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與鄭瑋寧合編)等書。
王甫昌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並擔任《台灣社會學》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族群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