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以學術為志業的封面

以學術為志業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出版时间

2018-09-09

ISBN

9789869613651

评分

★★★★★
书籍介绍

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奠基人、百科全書式的博學者

談投身學界的條件與特質

學術生涯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機遇」。

有志於學界者必須明白其雙重任務:研究和教學,而兩者完全不相容。

本書是韋伯於1917年11月7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第一場演講,第二場演講為《以政治為志業》。兩場演講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之一。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

講座對象主要是學生,即將面臨職業生涯的選擇,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走上學術之路。韋伯首先指出這個職業的外部條件,他比較了德國與美國在學術體系上的差異,分析體制對於學者選拔過程的影響,很大程度是由機遇而非才能所決定。不僅如此,他還告誡有志於此的年輕學子,必須明白等待他的是雙重任務:他不僅要有學者的研究能力,更要具備教師的教學能力,而這兩種素質通常是完全不相容的。

他再談到學者的內在條件,必須心無旁騖的沉潛在工作上,並堅守嚴格的專業。但就算抱持再多的學術熱情,在研究成果上仍是無法強求的,且學術追求不斷的進步,更是永無止境的命運,這些都是不可迴避的嚴苛事實。此文發表雖已百年,依舊是精闢透徹的經典之作。

何謂「以學術為志業」:

個人唯有在最嚴格專業化的情況下,才能夠得到某種定見,也就是在學術領域貢獻出某種確實相當完美的東西。……誰要是沒有能力做到所謂的心無旁騖,並且沉潛到某個想法,也就是自己心靈的際遇就取決於:他能否對這部抄本的這個段落做出某種正確的推測的話,那就只好離學術遠一點了。

唯有單純為事業獻身的人,才具備學術領域的「人格」。……任何學術上的「完滿」都意味著新的「探究」,並且想要被「超越」和變得過時。所以任何想要效力於學術的人,都必須遷就這一點。

本書特色

◎最新德文譯本

◎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一百週年紀念

名人推薦

鄭志成(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專文導讀

韋伯的各方評價

˙雅斯培(Karl Jaspers):馬克斯.韋伯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德國人。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韋伯的才能是百科全書式的,這在現代極其罕見。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馬克斯.韋伯是歷來登上學術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響的一個。

˙史壯柏格(Roland N. Stromberg):社會學最大的黃金時代無疑是馬克斯.韋伯,一個具有極大眼界與創力的學者。

˙亨尼斯(Wilhelm Hennis):涉入韋伯的著作,乃是一項冒險。

˙拉德考(Joachim Radkau):無論偉大與否,韋伯在社會科學上無疑是一位具備了獨特觀點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位通常能磨礪我們思考的思想家。

˙柯塞(Lewis A. Coser):韋伯是最後一批博學者中的一個。

˙克斯勒(Dirk Kaesler):馬克斯.韋伯是近代社會科學發展史上,世界公認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作者簡介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國知名的社會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博學者,與馬克思和涂爾幹公認是社會學理論的三大奠基人。

年輕時就展現出對哲學、歷史、法律、政治、經濟、神學等各方面的廣泛興趣。一八八九年獲得柏林大學法律博士,一八九一年開始在柏林大學法律系任教。一八九三年與妻子瑪麗安娜結婚,一八九四年受聘於弗萊堡大學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一八九六年轉至海德堡大學任教。一八九八年曾因精神狀況無法正常工作,後來雖曾短暫恢復教學,但最後仍在一九○三年辭職,與宋巴特創辦《社會科學與社會政策文庫》期刊,開始撰寫他後來最知名的代表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九○九年開始寫作《經濟與社會》。一九一五年發表《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前三個部份,隔年發表第四部份。一九一九年參與威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一九二○年出版《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

(展开全部)

目录
導讀
一、德國大學的編外講師和美國大學的助教
二、學者選拔過程是由機遇而非才能本身所決定
三、靈感之於學者的重要性
四、學術所求的進步有別於藝術作品永不過時的完滿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学术为志业,政治为志业两篇。
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万岁沉寂的期待。你说我不过本心生相,我回答早已心照不宣。 我所追随的只是切实之物,并非幻影。
真的是不忘初心。读的是阎老师的版本。
韦伯太难了,一边歌颂一边鄙视学术,学术的价值与垄断无可避免的并存了。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学术呢?——I live only for my calling我只为自己的使命而活。韦伯认为在学术领域,唯一应该被珍视的个性是对于专业的投入与专注。 一个极致的学术作品要做的并不是成为领域中永远不能超越的标杆,而是尽可能地引发其他学术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引发更多的问题从而推动对这个领域的发展。 科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能回答我们那些唯一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大学教授的唯一职责便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理解世界的方法,至于学生应该怎么在这个世界上行走,那便不是教授的职责了。
虽然没有看到原文,但在读片段的时候就觉大汗淋漓。如果说哲学是为了解决现实而存在的,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以学术为志业”是孔子口中很难做到的君子,又必须去追逐的“仁”。
可能大家碍于大师的面子,不好意思打低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有的观点确实提的很好,比如关于教学,关于世界的祛魅。如果说学术有什么终极目的,读完我的理解就是“clarity”。但是很遗憾,韦伯的这篇演讲真的不能说写的很清楚..一个观点讲着讲着就发散到别的地方去了,观点的论证有时候也绕来绕去的。而且通篇可以说散发着极强的悲观主义情绪,我感觉学术之路难,但也没他说的那么夸张。两篇文章成文的背景是德国一战即将失败,和一战已经失败,很难说韦伯没有受到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并且把这种悲观情绪也带进了演讲之中。
重读。好好读术。
读过以学术为业演讲稿,有机会看看全篇。1.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2.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3.理智化4.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5.学术与政治6.价值的多元性7.教师不应该是领袖8.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
因為無論什麽事情,如果不能讓人懷著心靈的熱情去做,那麽對於人來說,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