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的封面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劉紹華

出版社

春山出版

出版时间

2018-10-11

ISBN

9789869735988

评分

★★★★★
书籍介绍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劉紹華,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

目录
封面
學者推薦/黃樹民、梁其姿、錢永祥
書中主要提及的中國麻風醫生
導論
中國麻風防疫的初步成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因为疫情,我心静不下来干活,索性接着劲儿看了很多医学人类学关于疾病的研究。历史不停在重演,不尊重科学的恶果吃了一波又一波,pattern一模一样,好了伤疤忘了疼。
生命的韧性,政治的无情,集体的效益,终在无名个体的坚守中达成。可病人和医者的伤痛,却是一个人甚或群体的永恒。感谢作者书写出这段历史,感谢结语有力的思考。
《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像冥想盆,刘绍华先生在和时间赛跑,耗时十载,把建国以来众多麻风医生回忆抢救下来。他们的命运被大时代所挟持,众所周知,中国近当代史研究困难重重,即使对那段禁忌丛生的历史已有所了解,但看到如此客观秉笔直书的人类学著作,仍对那一段段的简述感到无比震撼。无法不联系到当下,历史仿佛在不断重演。看完有点惆怅,感谢中国当代麻风医生奉献一生的情绪劳动。麻风病的去污名化依然任重道远。
最近读这本书,正是时候。50年代到80年代(又向前追溯到清末民国,向后延伸到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中国的麻风防治的历史与人类学观察,防疫背后是政治变迁,其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病患和麻风医生个人的遭遇,为他们发声。研究对象选得好!“麻风医生都是一群被人家瞧不起的人,去照顾一群被人家瞧不起的人。”
后帝国的概念,作者大概有两个意图,一是个反省原有的“后殖民”,更突出中国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即在后殖民的框架下可再分;二是“后帝国”这个概念似乎有意接续官方的“新旧社会”历史断裂的说法,如毛所说的两座大山之一的“帝国主义”,以便迎合后边历史的“去帝国”工程,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或者文化知识层面。防疫的历史与中国现代史纠缠得很深,即使是疯狂动乱的时代医生仍然恪守救助天职,其中展示的韧性和人文关怀当真感染人。后边的历史反思也相对有启发性——“除了皓月,黑幕中,还有众多肉眼难见的行星,也需要历史去帮他们定位。倾向于当下政治正确的实用主义和欠缺时代论述脉络的历史书写,都可能陷入再现于反省的盲点”这一句在新冠时期特别引人深思。
摸鱼阅读。脉络很清晰,对麻风病防治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2023】
2018年出版的,如果是再晚个几年经历了新冠三年后恐怕作者就不会这么乐观了。
总算是读完了。应该有人为那些黯淡的时光写诗。
『將歷史的公共性還諸於勞苦沈默的眾人』。恰逢“新冠结束”的2023年有幸读到本书,在快要忘却时提醒自己。与此同时我也在想,公共/集体是否在道德上就是至高无上?是否为了公共利益就可以无情地剥夺个人的自由,碾碎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希望?同理可推至所有“集体-个人”议题,『必須認知公共利益與個人自由之間是一場拉鋸,辦識當中無可迥避的政治理念與社會道德,才可能盡量免除「以集體之名」為理所當然的公共正當性,傷害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