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海上傭兵的封面

海上傭兵

鄭維中

出版社

衛城

出版时间

2020-12-31

ISBN

9789869938167

评分

★★★★★
书籍介绍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決戰熱蘭遮》作者歐陽泰:「這是攸關早期台灣歷史最重要的書之一。」

十六、七世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在東方競爭貿易。陸地上的大明帝國衰弱,原有朝貢經濟體系搖搖欲墜。而日本則剛結束戰國時代,無論是豐臣秀吉或是德川幕府,都在全新的貿易機會中,得到了嶄新的世界觀,渴望脫離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經濟體系,自行建立對外貿易關係。

在這片競逐的海洋上,曾有一群福建人,在多方勢力間生存並獲取最大利益。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的鄭氏家族即是其中代表。他們活躍在跨國的空間之中,能使用多種語言,遠比明帝國的官員擁有更多對外經驗。他們曾先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明帝國的傭兵,也曾扮演荷蘭人與中國生意的中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關係有時合作,有時競爭。他們的商業路線曾經遠達菲律賓、暹羅、日本,使得福建安海一度成為東亞貿易的重要節點。他們的思維遠遠超越帝國官員與文人的眼界,更非反清復明、忠君愛國等標籤所能說明。

這個海上集團的興起與消失,不屬於任何一國的國史,必須從世界史的角度理解。

本書重返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呈現這個跨國空間風雲詭譎的歷史動態:

‧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為何遭遇挑戰?

‧豐臣秀吉為何攻打朝鮮?德川幕府如何計劃發展自己為中心的世界體系?

‧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歐洲勢力如何在東亞海域上競爭?

‧福建商人集團如何加入歐洲越洋貿易?如何和中華陸地政權互動?

‧滿人進逼之下,鄭芝龍為何曾盤算福建獨立?最後又為何降清?

‧臺灣如何被織進世界的網,海上傭兵集團如何影響臺灣歷史?

鄭維中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維中所受的學院訓練最初為社會學。他是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肄業。大學時代,他旁聽曹永和教授的台灣史課堂,開始對荷蘭時代台灣史感興趣,碩士論文以荷蘭時代台灣社會與法律為主題。進入台大社會學博士班後,仍繼續以荷蘭時代台灣為研究方向,於2005年獲得荷蘭萊頓大學包樂史教授主持的「邁向新夥伴時代」(TANAP,Toward a New Age of Partnership)計畫贊助,赴萊頓大學研讀,於2012年完成博士學位。

翻譯有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韓家寶《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著作有《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及與韓家寶合著之《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

譯者簡介

蔡耀緯

台灣大學歷史...

(展开全部)

目录
序 鄭維中
英文版叢書前言 包樂史/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緒論:失落的環節
第一章 朝貢體系遭受挑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掌握荷方材料甚广,实力不可小觑,力图构建作为最初海上佣兵,即中日荷贸易的掮客,之郑氏集团依靠逐渐独占闽海贸易策略的发展壮大史,不过感觉本书主要围绕贸易史研究而对郑氏政治军事方面的结合有所忽略,显得有材料堆砌感。
该著作运用荷兰文史料,从新的视角展开了17世纪的东亚海域史脉络:福建沿海需要维持一支庞大的海上力量防守,乡绅通过海上佣兵合作,允许其垄断海上贸易收益,赋予其高度自主权“防御性独占”,维护沿海秩序,也为郑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海上佣兵消失则是郑氏垮台后海上威胁的消失使清廷开放贸易使其军费与独占贸易收益脱钩的结果。总体来说,本书是17世纪东亚海域研究不错的参考资料。
近年来为数不多的郑家研究,竟然出翻译了
有点失望
閱於2021年10月6日
历史的另一面,很有意义
从东亚海洋多方参与的贸易网络体系和应对陆地国家的壁垒的手段,梳理郑氏政权的崛起和没落;数据材料详尽,囫囵读完稍有不解待以后精读。明末朝贡贸易崩溃和海盗频出,海防税负压力形成佣兵需求,佣兵自主权让渡和澳门惯例,佣兵的防御性贸易独占;日本朱印和明朝封锁的走私和港脚贸易,赵秉鉴的利用和协调荷兰封锁马尼拉的商人李旦,郑芝龙一官的机遇;一官和荷兰的贸易合作和战略冲突,安海基地和官方身份及拥立隆武帝,以朝贡贸易展开直营特许的权威的攻击性贸易独占;国姓爷的贸易路线网构建和海禁策略,南京进攻和生丝贸易,清朝海禁谈判失败粮食短缺及荷兰合作危机下的国姓爷征台;荷兰封锁及幕府和暹罗的对抗,反明盟友的贸易抢夺失去立场,郑经的清洗和部下背叛;施琅攻台的贸易考虑和引诱荷兰人外因,日本马尼拉白银没落及独占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