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的老台北的封面

我的老台北

張大春

出版时间

2020-12-30

ISBN

9789869968706

评分

★★★★★
书籍介绍

這裡說的,其實是台北的青春,我們的青春。--張大春

我的老台北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座標,

它就在那兒──

在遼寧街116巷的公共電話亭旁

在漢中街博愛路的相機行外

在安和路麥田咖啡眾人作著夢的時光裡

在如今只剩片段記憶,卻難以忘懷我的老台北故事中

張大春繼《聆聽父親》後,睽違17年的深情散文

以此書交代了一代人從家族遷徙、漂離到落定,最終將台北視為家的感情。

張大春

1957年台北出生。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碩士。早期作品著力跳脫日常語言慣性,捕捉80年代台灣社會的動態。張大春的小說充斥著現實的謊言與虛構的魅力,除了時事與魔幻寫實、更以文字顛覆政治,90年代以《大頭春生活周記》《我妹妹》等寫下暢銷紀錄,千禧年後重返華語敘事傳統,先推出武俠小說《城邦暴力團》,繼之又出版《聆聽父親》《認得幾個字》,將其敘事風格結合文化傳承,走上自我追索傳統的道路,並以《大唐李白》系列向書場敘事及中國詩歌致意,近年出版《文章自在》《見字如來》,顯示其對教育系統中語文教養侷限的不耐。

《聆聽父親》入選中國「2008年度十大好書」,《認得幾個字》再次入選「2009年度十大好書」,成為唯一連續兩年獲此殊榮的作家。近作為《送給孩子的字》、大唐李白系列《少年遊》、《鳳凰臺》、《將進酒》,以及《文章自在》《見字如來》等。

目录
自序 看見那一片寂靜
1遼寧街116巷的三輪車和電話
2新家舊家回家
3父親與我的年節儀式
4成功高中101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据卷首语交代,本书是podcast节目的文稿,是作者眼疾之后在手机上一字一词抠出来的。无论是曾经叱咤文坛笔墨刀光的张大春,还是近年重返传统老而弥坚的张大春,终究都会是走向衰老的张大春。这书里的篇什之上笼着一层薄雾,有不动声色的忧伤。读的时候非常感慨,那些曾经在我阅读路途上辟出各色桃源的英雄们,正在走向暮年,这比我自己的衰老更加难受。
力荐用苹播客听,是张大春本人录制的,听起来一点都不像在念书,反倒是在讲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一个一个熟悉的人物,张艾嘉,罗大佑,李宗盛是如何在麦田咖啡讨论出版,发行歌曲,填写歌词,也有不熟悉的人物如管不住自己下半身而行骗的老李,对书法,春联撰写和题词中的奥义中带着对儿子期冀的父亲,和王家卫一起在士林片场,香港半山深究什么是武侠的江湖,也会操着山东话,四川话描写当年眷村离家千万里的老兵。这是一个栩栩如生又逐渐远去的老台北,这是一个富有人情味又鱼龙混杂的老台北。
看多了会审美疲劳:(
張大春老師的新書!屬於TW人的Tp記憶
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只能写一本这样的书吧。很幸运能买到亲签版。
花了大约两周早饭、通勤的时间听完,让我短暂地觉得每天上班是有盼头的。我可太想念了台北了
像墨婷,像師娘,緩緩地道來。眷村的故事,越來越沒人講了 // 通過有聲書聽完了那段時間的台北的故事。最近看了很多那段時間的台灣故事,戰後去對岸的人開始老了,開始離開了,這些故事越來越少了… // 畫面感真的很強!最喜歡的還是眷村、麥田咖啡和『查他、途死、拖拉、如是說』
读到后几篇开始觉得乏味,但末尾对王迎先事件的回忆和报道原文,又令人心潮澎湃,联想起二十年前、距离当下似已十分陌生的孙志刚案。作者私人的老台北回忆,也是自己童年青年时期的回忆,描摹着来来往往的人与事,有点抽离,却又真挚。(什么时候恢复个人自由行!)
在台湾很有名的作者,在大陆也是小有名气。本以为本书讲的是老台北,实际是作者年轻时期的轶闻趣事,也对,题目本来就叫“我的”老台北。估计对作者本身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体验会不错,而想通过此书了解台北乃至台湾当时社会人文情况的读者则会失望。
以前看张大春的各种小说总觉得他的语言表述方式有说不出的别扭,觉得他过于卖弄,把旧学搞得不伦不类,名不符实。但这本是有改观的,从中深深理解了张大春的天赋和与众不同。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台北,书的主意不是怀念一座城市,基底是发生在这里的人和事,它们和时代变迁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愧是说书人,之前听张大春用podcast讲出来一个个故事特别生动有趣。里面的故事是一个少年和青年的成长,张大春的语言依然十分冷峻,所以不显得矫情,但又有温度。比如开篇父亲写春联、骗子老朱、在废弃汽车坟场打拳、父亲辗转的游泳经历、中时晚报的故事,一个好的作家,能把自己的记忆用独到的语言表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是种很棒的能力。最后附的时报周刊当年原载的文章,警方刑囚王迎先致死的报道,多少能看出那个年代办报人的信念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