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的封面

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洪源遠

出版时间

2018-06-30

ISBN

9789882370821

评分

★★★★★
书籍介绍

1970 年代末,中國與孟加拉、馬拉維、乍得等最貧困國家同列。如今這些國家還在為脫貧而奮鬥,中國卻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許多領域都位居前列。中國如何實現「驚天大逆轉」?為何僅僅經過四十年,中國就有了如此引人注目的發展成就?中國的發展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是否有借鑒意義,可以推而廣之?

對此,本書提供了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性的答案。作者在剖析了相關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揭示了制度和市場的三步共演過程,指出了「有什麼用什麼」的初期發展道理, 以及「引導創變」這一獨特的系統,作為共同演進的基本條件。結合中世紀的歐洲、內戰前的美國和當代「尼萊塢」的發展案例,本書不僅挑戰了西方「一刀切」的規範標準和國際主流的政策工具 ,同時還總結了中國的適應性和因地制宜的發展可以提供給其他國家的幾大啟示:

(1)有什麼用什麼:在發展的最初階段,靈活運用現有的弱制度,建立市場,而不是照搬富裕國家已有的成功條件;

(2)引導創變:打造環境,培育適應,促進制度和市場雙向演化;

(3)中國改革的三大特點:漸進卻廣泛,大膽且果決,地區不均衡;

(4)如何在多元與統一之間形成平衡?如何在改革中使每個人都與發展過程利益攸關?如何通過構想方案—選擇方案—創造契合,達到因地制宜?

(5)中國地方政府獨特的特許經營模式,猶如企業總裁的地方官員,自上而下的「引導」與自下而上的「創變」,共同在變易性的情境中,實現了中國的發展;

(6)十二省份的實地調研,沿海、內陸不同發展地區的真實案例,千餘頁訪談記錄,比較歷史分析。

~~~~~~~~~

「本書既詮釋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又揭示了中國發展經驗所體現的一般性價值……作者深入紮根中國實踐和善用國際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也值得廣大讀者參考借鑒。對於發展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來說,這是一部必讀之作。」

—貢森,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常務副主任

「在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我們啟動了「創造市場」戰略。政府和私營企業應該在市場中成為共同的創造者。本書恰恰為這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論證。」

—褚浩全(Ted H. Chu),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 (IFC) 首席經濟學家

「通過將「系統思維」和「變易性」方法應用到發展問題研究中,洪源遠為該領域的實踐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們在為努力實現〈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國家提供分析和政策建議,這項研究讓我們有了新的框架。」

—Joseph D’Cruz,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署長執行辦公室高級顧問

「洪源遠的研究顯著促進了我們的一項共同理解:沒有唯一正確的發展途徑;為了使發展成為一股持續而廣泛惠及人民生活的力量,各種根據各國國情的「引導創變」乃是至關重要的。」

—Mario Pezzini,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發展中心主任

「我很高興,緣分將這個嚴謹的分析帶到了世界 。對於我們這些致力於減少腐敗的實踐者而言,無論是在阿富汗這樣的戰亂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乃至在發達國家,書中的研究發現都有實在的幫助。」

—Mark Pyman,阿富汗獨立反腐敗委員會前主任

「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發展領導和執行者,正致力於在其他國家分享和實踐中國經驗,而本書將為他們提供不可或缺的資源。」

—Jillian Popkins,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前任顧問

「一項富有原創性與啟發性的探索,可助破解我平生所見最大的發展之謎。」

—Lant Pritchett,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發展教授

「貧窮國家應該「有什麼用什麼」,利用已有的而非理想中的條件來啟動改革。對於那些力求學習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一觀點可謂振奮人心。」

—Salman Zaidi,世界銀行貧困與平等全球業務實踐經理

洪源遠(Yuen Yuen Ang),生於新加坡,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現任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經濟學、國際發展、變易系統和當代中國政治經濟。2018 年,洪源遠獲選由卡內基基金會設立的「安德魯.卡內基傑出學者」,探索「以新思維解決這個時代最為緊迫的難題」。此項目中,她將以在中國的研究發現為基礎,關注和分析世界新興市場。她目前正在從事的其他研究課題,包括腐敗與經濟發展之關係的重新審視、定性研究方法與大數據的融合等。洪源遠同時為美國《外交雜誌》、《華爾街日報》和香港《南華早報》等國際媒體撰寫經濟評論文章。

目录
圖表目錄 xi
傅高義前言 xv
讚辭與書評 xix
中文版序 xxv
序 言 xxvii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3.5星。试图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是如何成功的提供一个整体性回答。作者重新frame了一些老生常谈的回答,总结为两点:1、中央把控大方向下的充分因地制宜地区探索实践。2、不要纠结制度与发展的先有鸡先有蛋问题,先利用既有的“弱”制度建立市场,市场与制度相互共同演化,更高的发展程度才催生符合现代标准的“强”制度。有一些有趣的观点,但具体论述总感觉差点意思。另外全书的分析完全没有体现出历时十年涉及400多人的访谈调研所应有的细致丰富度,几个案例研究只是笼统讲地区发展历史。complex system框架毫无必要感觉是生加的噱头,与内容脱节。对中国改革发展历程熟悉的话其实读导论两章即可。
发展是如何实现的?是经济增长还是好的制度带来? 一直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一是政府的专业化分工和非人格化一视同仁的职业化,二是保护私有产权,知识产权等等这些才能带来社会发展,才能激发普通公民的创造精神,才有创新和国家的繁荣。 但是中国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是市场和制度共演的过程,用现有的制度先发展市场,市场发展起来了,内生的需求促进制度改革,制度要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演变成强制度维护和巩固市场发展。 没有一步到位的所谓好制度,脱离现实的好制度不匹配发展阶段也就是空架子,只有顺应市场发展阶段的制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有今天真的不容易,看完以后很感谢邓小平爷爷,他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让一穷二白的中国,让有理想的有干劲的勤劳中国人找到了一条发展的路,打算看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中国读者看来难免有点新瓶装旧酒的意思,不过确实有点破除传统西方发展「普世性」的意思。
故事讲得挺好,但没有明确的因果机制,还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确实不知道为啥得了那么多奖项。不过作为一个梳理中国发展历程的书还是可以的
新瓶旧酒,没啥意思……作者试图用新制度主义去给中国经济发展建构一个动态的宏观理论框架,但是她的framing我不大喜欢,有阶段论味道。试图回答的问题和她提出的解答也基本上是旧问题的旧答案,即使单看中文文献也没有突破三周已有的成果。即使感觉偶有亮点(比如增长-腐败和区域间不平等问题),很多论述也并不新鲜。另外就是,作者对共和国史恐怕不太熟,字里行间也有太重的傅高义味,这个在我这儿是减分的,无功无过4星,傅味过重减一星。
基本在褒奖,想不明白为啥简中不能出版
一套新的概念和框架。对于我的思维有三方面的冲击。第一,经济学强调制度重要,但无法构成政策启示。因为中国是先用弱制度建立市场,再用强制度维护市场。第二,经济学的因果分析过于简化。现实中的因果关系是动态的,国家与市场是共演的。第三,经济学强调作为一种结果的地区不平等,但不均衡也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和系统内部的『创造契合』。另外,马亮将directed improvisation翻译为『引导创变』,必须点赞,我想不到更好的译法。
书的分不至于这么低,翻译是不是稍微可以走心一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