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學人側影的封面

學人側影

黃進興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9882371729

评分

★★★★★
书籍介绍

《學人側影》收入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著名學者黃進興院士近年來為「因緣所遇的學人」所作的多篇速寫:既有「惠我良多的飽學的師長」──余英時、齊邦媛、蕭啟慶;也有「歷數十年情誼的老朋友」──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王德威、葛兆光;還有桑代爾(Michael Sandel)、阿多格(Francois Hartog)、島田虔次、杜希德(Denis Twitchett)與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等雖僅有一面之緣,但曾做過深入交談的國際學人;乃至王冕、王國維等思想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寥寥數筆,「捕捉若干所見所聞」,道出各人性格與學問的吉光片羽,勾勒了一幅學界名宿的生動群像。

三十年前,黃進興嘗以「吳詠慧」為名,出版《哈佛瑣記》,講述負笈哈佛的經歷,風靡兩岸三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子,餘音不輟。三十年後,他出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於「公...

(展开全部)

目录
序 / vii
第一部分 我的老師
師門六年記:1977–1983 / 003
我們的英文啟蒙者:齊邦媛先生 / 017
哈佛之愛:追憶蕭啟慶老師 / 02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收录的文章基本早已发表在各个平台,可在网上直接搜到;唯一一篇未发表的《遇见姚晨》也可以再Google books的preview里面看到。换言之,这书并不值得买。我一直觉得黄不是很适合写这种文字,字里行间的一点自嘲和惶恐好像总把他写的人物显得过于严厉苛刻。写王国维的文章是这里面仅有的学术性较强的文章,可惜“他并未选择一条人迹罕至的荒芜之路,而是另辟蹊径,以供日后他人追踵的坦途”这样的颠三倒四实在令人尴尬。配上他的《哈佛琐记》,他给我的印象就只是水平有限而运气很好了。
文章内容断断续续在别处看到过,不全,集起来看还是不一样,书里流露出来的学风跟周围的世界不一样。一直以为《思想的芦苇》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其实是《苇草集》,亏得这本书从研究生开始就放在我床头,还把书名记错真是对不起何先生。我总是犯这样的错误,就像总是把史景迁记成是费正清的学生一样。史景迁是长年伴随的学者,从未入门的时候看《天安门》《追寻现代中国》,之后读利玛窦、胡若望,从来没觉得有何特别。到现在材料越看越多,才发觉史景迁处理材料的手法和文笔真是绝了,也许杜希德说的没错,是“天赋”!
对作者其实并不怎么了解,但从文字记录中多次提及的人物及孔廟文化,对这些也大概有所了解
很多事情听当事人讲过,但对书中提到的人和地已经没有以前那种神往了。
学人一旦名利双收,基本上都要出版一些这种类型的作品,所谓“师友杂忆”,但要说内容质量,就参差不齐了,何况学人真正能把多少心血用在这样的书上呢?黄进兴教授在这本书中回忆了自己的几位业师,几位同学,几位有交集的国际学人,道出一些学术研究上的故事。余英时教授肯定少不了,我得看看,说齐邦媛在《巨流河》中写钱穆先生的文字用了不少余英时的文本,却未加注明,颇感歉意,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最后一章便选了几篇学术文章“增加篇幅”,其中大部分都在之前刊行过了,这种书怎么说呢,你看罢,料不足,你不看罢,也没啥影响,所以多的我就不说了。看喜好程度选择吧。
2022039 挺喜欢看这种“师友杂忆”的文章,对学人的认识更加立体,也能比较轻松地对一些学术大家的学术特长和学识地位有个快速浅薄的了解,适合我这种业余爱好型读者。印象最深的是“对哈佛学生见面三分钟必谈自己出身名校”的自嘲,还有书中提及的史景迁的“文史合一”的境界。
断断续续读完,对学人的速写十分有趣,《思想的芦苇》一文讲述了作者自从师问道乃至治史的人生道路与追求,而论王国维一文又具学术价值。奈何我对孔庙文化与思想史一脉不甚了解,未能走进作者的深度世界,甚为遗憾。
五一回家的高铁上读毕。回忆余英时、齐邦媛等学术界巨擘的部分最为有趣,后半部学术文章超出我知识范围,无法领略其中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