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心安即是家的封面

心安即是家

王賡武

出版时间

2020-08-31

ISBN

9789882371996

评分

★★★★★
书籍介绍

海外華人史學大家王賡武在年近九旬之際寫下自己「長年半游牧生涯」的故事。他的人生以殖民時代的東南亞為起點,歷經殖民、戰爭、動亂、革命,大半生在三大洲間遷徙, 構成二十世紀的歷史洪流之中一部豐富而獨特的流浪史。

接續上卷《家園何處是》,下卷《心安即是家》的故事從王賡武身份認同的廢墟上展開, 繼續述說他輾轉於新加坡、吉隆坡、倫敦、劍橋、坎培拉、香港的探索旅程。王賡武逐漸從滿腔熱血、致力於「建國造史」的年輕知識精英,轉而投向大學校園「尋求更大的自由」。

這段旅程的同行者是本書另一位作者林娉婷。我們會從她的角度回看那些年,她與年輕的鬍子詩人王賡武相識於馬來亞大學,兩人在倫敦成婚,在異鄉生子,先後遷居五個國家、七座城市,共同尋求身份認同的歸宿:「我們住在什麼地方,那裏就是我們的家。」

王賡武,1930年生,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廣泛涉獵東南亞史、海洋史、中國近現代史、海外華人史等領域的研究,著作等身。歷任新加坡馬來亞大學文學院院長、澳洲國立大學遠東歷史系主任、香港大學校長。自港大榮休後長居新加坡,對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及東亞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 等機構有推進之功。2020年,王賡武獲頒第四屆「唐獎· 漢學獎」, 及新加坡「殊功勛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

林娉婷(Margaret Wang, 1933–2020),生於上海,在檳城和新加坡長大。新加坡馬來亞大學英國文學榮譽學士、澳洲國立大學...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生活与学术并重,人生很努力很幸福的王赓武,令人敬佩。其他学者回忆录少有对自己的生活做如此详细记载的,如余英时回忆录、何兆武的两本回忆,直接忽略了。我个人觉得,学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幸福丰满的一生作为支撑,学术的生涯略显单薄,所以本书显示出其独特性。
相比于上卷,下卷的文字和叙述有点过于“平”和“淡”。下卷主要是讲了成家后的王先生与夫人的不断迁转和漂泊,从马来西亚到澳洲,再到香港,最后再到新加坡。一个杰出优秀的学者的不断搬家过程中的历史研究及自我反思,与其他大佬的不断会面,使得自我的反思性更强一些。躲不过的是身份认同与对于“故乡/家乡”二字的理解。所谓家园何处是,正是心安即是家。这种心安一方面连结的是家人及家人的情感,此谓“小家”;另一方面是对于国家或国族的理解与认同,此谓“大家”。能完成内心的这种自洽,能做到小家与大家的平衡,内心定会平和许多。
林夫人对丈夫的扶持的一种很好的旧式家庭贤妻良母的状态,尽管他们是自由恋爱认识的。虽然他已不再是中国人,但有一些东西仍然在他身上保留着。他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也令我叹气,后来的今天,他的态度有没有变化呢?当初真是作孽啊……确实如此。以及一生的经历,有点公事化口吻了,他在回应什么,在想着读者。对他后来的生活描述得太少了,还没有家园何处是写得详细,很多东西关于政治,但他却没有说出真正的想法,或许是因为他一直在进入政治。
所到之处皆为人生
1)由於王賡武出道夠早,且學術生命夠長,所以能夠看到與其交往的諸多最優秀的學者,很多人甚至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認識的了;2)除了對於幾次學術轉向的著墨之外,很多的篇幅都在講述作者與「馬來亞」之間的羈絆,「何處是家」?王賡武其實很無奈;3)王賡武在大學的時候就認識李光耀(頁52)和馬哈蒂爾(頁57)這兩位後來的星馬各自最重要的總理;4)維基百科上對王賡武的國籍語焉不詳,但從頁310「1977年,我成為澳洲公民。娉婷繼續保留著馬來西亞國籍好幾年」來看,王賡武似乎不再持有馬來西亞國籍了?5)頁216,同時出現了「尼克松」和「尼克遜」,編輯大概手滑了,頁293「中越歷史」似乎應是「中韓歷史」?6)頁217等處對美國對外政策(包括CIA的活動)的警示,很有趣。。。
感觉就是一个精英学者的口水文章,虽然豆瓣评分很高,但我确实看不懂,不懂不能装懂,确实不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1940-60年代就学、大学任教的回忆录,围绕个人家园和马来西亚新国家的构建、思考来写,细致入微,像是听作者在诉说过往,声声入耳。作者不管研究马来西亚新国家历史、华人历史,还是中国史,一旦选择了历史研究这项志业,永葆热情,坚持不懈;能得到妻子、家人,以及周围诸多著名学者和其他各界人士的支持,说明作者不仅志在于此,确实成就了一番事业,非常难得。作者回顾这段历程,“家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也是所有我们感觉像在家里的地方”(页309),真是让人感慨良多。译文基本流畅,有若干错字,如页214“麥卡倫”应为“麥卡錫”,页216“尼克松”应为“尼克遜”,页295-296“權錫棒”应为“權錫奉”,下次加印可改。p.s.有个私心,作者如果能再接着写后来在澳洲、香港、新加坡的经历凑成三部曲就更好了。
相较于上卷,下卷的时间线有点杂糅,作者对人生中的部分关键事件避重就轻。但生活里的很多细节读来还是很感动,例如妻子在每次搬家背后的默默支持、导师通知他博士论文通过的温馨时刻等。善良与合群是很有用的品质。
较第一部《家园何处是》,此回忆录第二部《心安即是家》,无论就时间跨度、空间广度,亦或思考深度而言,均更为精彩,虽不可避免流露出成功人士之精英思维,但在论述身份认同从中国人转向马来人、澳洲人、最终定位为“心安即是家”,学术生命从传统学术转向东南亚学、最终回归中国学之历程两条线索,折射出二十世纪因祖国之治乱离合,海外华人华侨为之骄傲自豪、流离漂泊,甚至无谓牺牲,读来感慨万千,大历史下之一将功成,对海外同胞而言除身体危机,更平添认同问题,确有警醒意义。
这本没读完……蛮失望的,不太值得购买。书里讲的东西比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