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的封面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毛升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9882372061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國近代史還能怎麼寫?

-- 以「一連串的笑話」重寫百年屈辱史

-- 以底層社會反觀現代性的複雜與弔詭

-- 以邊疆定義中國

-- 以小國作為方法

……

爬梳歐美港台學術脈絡 • 呈現多元歷史學景觀

北島、傅高義、王賡武、陳永發、王奇生聯合推薦

歷史研究的學術範式不斷轉移,從批評歐洲中心到反思中國中心,再到對於邊緣地區和群體的關注,每一次範式轉移都啟發學者從新的角度理解歷史。本書收錄作者對近年來中國史和東亞史中一些重要議題及論著的分析與評論,涵蓋政治外交史、邊疆史、社會史及文化史等。作者爬梳英語學界的中國史及北韓史研究,亦對多部學術專著進行了解剖麻雀般的細緻分析。透過這些研究筆記與書評,作者指出:歷史不止一種寫法,不同學術圈的學者,均立足自身的問題意識和學術傳統,進行各具特色的歷史書寫,並因此互相發明。讀者可以此為學術地圖,摸索史學研究的門徑。

----------------

作為一位歷史學者,毛升是以工具理性為基礎的教育體制的反例。他在所謂主流話語的邊緣上遊走,獲得了某種追問、質疑與反詰的自由。

──北島(詩人)

有趣,易讀,開眼界。這本小書,呈現了作者的學思歷程和探索心得,從中可以發現一個全新的中國近現代史世界。不同地區、語言和國家的歷史學者,研究同一段中國近現代史,不唯有不同的關懷和課題,更有不同的思想預設、寫作方法、敘事架構和議論取徑。輕鬆讀完本書,不免驚呼,老腔老調以外,中國近現代史原來還別有聲音。仔細傾聽,一點也不覺得枯燥無味。同時發現,所有歷史著作,因為都經過主觀意識的處理,都可以相信、檢驗、商榷、拒斥,也可以批評、省思、學習和超越。

──陳永發(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毛升博士特別重視學術對話,也擅長學術對話。在學術研討場合,常能聽到他敏銳而獨到的見解。他強調從多元視角看歷史、去國族、去中心,中西新舊無優劣,仰視俯瞰都有意義。他有意選擇一些新方法與新視角的域外著作推介給中文讀者,意在呈現歷史的寫法不止一種,不同方法與視角可相輔相成。推介的過程,也是他與域外同行之間的精彩對話。讀其書,有看高手過招的快感。

──王奇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在〈序言〉中,毛升描述了自己的成長軌跡:一位北京廣播學院的研究生,前往南京大學學習歷史,又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博士學位,並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收入本書的多篇文章反映了他對多種歷史學研究方法的深刻認知,其史學知識之廣博令人印象深刻。

──傅高義(Ezra F. Vogel, 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科學榮休講座教授)

毛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研究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邊疆與邊境史、冷戰國際史、城市史,以及笑史。在The China Review、《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二十一世紀》等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亦是傅高義(Ezra F. Vogel)著《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大學出版社,2019)一書的中文譯者。

目录
致謝 / vii
序言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 xi
在中國發現歷史2.0:柯文與美國的中國研究 / 3
不斷挑戰典範
笑史:中國近代史的新寫法 / 2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算是帮忙列了个书单~
余生也晚,没机会去听高华老师上课。
尽可能多地找了序言和散见的书评/综述,不能算“读过”,但也能算“读过”了吧。 充分感受到好的书评/综述的意义、 作者的丰富知识背景与经历:史料与理论的双重积累,兼收并反思左右,美国学术体制中迭出的“新观念”(如果鄙专业也能这样不断更新,也不至于卷成现在这样),中研院近史所的工作经历。 强调既有学术问题的生成语境,以及面对实际研究与问题时所需要有的对问题生成脉络的有意识、对自身语境的有意识。提出“自己的真问题”,“要有国际视野,但不必亦步亦趋”。 历史不止一种写法,“看历史可以有多个角度……没有对错,只有差异”。反思任何视角的局限。理论与实际的缝隙。 关键学者学术思想脉络与整个学术语境、思潮的变迁的联系。
别名叫“放下饭碗集”?!实在可爱。选书的主题和做学问的视角独特有趣,对近现代史了解不多也能轻松读下去。种草了一大波书,妥妥的。
一份书单。书评过目就忘,真感兴趣的还得要去读原书。
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翔实,深入浅出,涉猎广泛,既能鸟瞰不少历史学研究方法,又可浅尝许多具体的历史事件,好书。
和毛老师交谈过,性格直,甚至有些「刺」。文字却平和,挺神奇。喜欢序言,求学之路令人羡慕。书评的写法可资借鉴
不同範式去看某個「事實」,以及「事實」如何被表述。最有感的是王赓武的南洋華人,想到前幾天看到一篇講新馬華人華文(指國語普通話)困境,就覺得很「中國中心論」;還有傅高義的中日史觀念。其他很多沒看過原書也不太清楚歷史的就有點一知半解。
選書角度獨特,行文通暢而不落俗套,特別是序言論及走上歷史學研究的因緣際會,讀來頗為使我動容。可惜如今全面網課,沒有機會去現場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