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龍與獅的對話的封面

龍與獅的對話

王宏志

出版时间

2022-05-31

ISBN

9789882372498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觸,1793 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對兩國的歷史發展均有深遠影響。在過往研究中,翻譯在使團活動所扮演的角色屢被忽略,導致不少研究上的偏差和誤解。本書搜集並運用大量檔案和文獻材料,釐清譯員背景以及國書、敕諭等各類文書的翻譯和改寫問題,力圖還原中英首次對話的內容和翻譯過程,全面準確地解讀英國使團訪華事件,並有力地論證了翻譯在近代中國外交活動的重要性及其對國家政治、文化和歷史的關鍵影響。

王宏志,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榮休講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專研 18 –20 世紀中國翻譯史、現代中國文學與政治,出版專著十多部,如《重釋「信、達、雅」:20世紀中國翻譯研究》、《翻譯與文學之間》、《翻譯與近代中國》等,主編著作包括 Translation and Global Asia 、Sinologists as Translators in the Seven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 、Transl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Crossing Borders 等。

目录
自 序 / xxvii
第1章 背景篇 / 1
第2章 譯員篇 / 67
第3章 預告篇 / 163
第4章 禮品篇 / 19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马戛尔尼使团和乾隆的这次会面,使用的翻译这块特别逗。英国人跑到意大利那不勒斯找到一中国教士李子标,这老哥完全不懂英语,只会拉丁语和意大利语,而且只想着一心传教。大清这边找到的翻译都是些欧洲其他国家的传教士,就是没英国的,这些在中国生活了好久的老外,都是些入乡随俗混官场的老油子。双方的主要翻译没一个具有中英双语能力。最后就乾隆爱听啥我就给你改成啥,更为致命的是李子标老哥对汉语的把握也有问题,和珅当时委婉表述让英国人早早滚蛋,英国人都看明白了,李子标还坚持说是让你们多住几天好好聊。乾隆这边必须要看到英国是作为远夷来朝贡的,英国人自己把自己当成欧洲的王来的,这哪来的龙与狮对话?根本没法聊,只能回去想其它办法来搞事情了。
挺扎实的,读起来还挺有趣,第一次接触到翻译史的书。
我们一直用现代眼光想当然地去思考历史,中英双方为何如此处理这次外交事件,乾隆帝的态度、马戛尔尼使团的态度、东印度公司的态度、英国的态度……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语言不通,他们是如何沟通的?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不一样的历史场景,一次次坎坷的、充满误解的交流。 更能引发这样的思考,如果有个靠谱的翻译,这次东西方接触,会不会结局截然不同……后面的历史,会不会截然不同~
从礼品篇一章开始,分析越来越模式化,而且重复引述史料的频率变高。结论竟是翻译很重要,研究外交史需要予以重视?有趣的是给沈艾娣纠错。
马戛尔尼:我大英国科学技术很发达blahblah 乾隆:😅
精彩的处理,特别是前三篇
翻译学视域下“重译乃通”的怪象。双方的沟通是在世界观无法调和的前提下进行的,清朝以天朝思想观照外邦,英国以殖民观念寻求利益。非专业译者囿于主客观因素,出现译本翻译的错位。清廷出于上国心态,以“天朝”话语改写通商文书,意图将中英两国关系拉入朝贡体制:马嘎尔尼由“钦差”降格为“贡使”、“文书”重译为“表文”、英国国王以兄弟相称的语句消失。马嘎尔尼也通过改写文本,“软化”了乾隆敕谕,向英国政府和人民营造出使团成功的假象。如此观之,总结有四:一、翻译的壁垒发端于世界观的差异。二、翻译偏差的后果似乎利弊共存。三、真正重要的是培育本国翻译精英,于融会贯通中传达外交辞令。依赖传教士翻译的清朝却始终视若无睹。四、中原王朝于涉边疆事物中刻意营造的大国形象可能为黄粱一梦。朝贡在“蛮夷”那儿可能就是另外回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