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中华书局编辑部
评分 暂无
永泰二年(766)颜真卿遭权相元载排斥,被贬,开始寄情山水,依托佛道。加之与陆羽、张志和等隐逸之辈的交游,使其愈发喜爱陶渊明式的遁世思想,《麻姑仙坛记》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书于大历六年(771)四月,是颜真卿晚年重要作品之一。颜氏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后,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该碑点画古朴苍劲,笔意浑厚饱满,结体开张朴拙,字势庄严稳重。 本书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
吴熙载,原名廷飏,字熙载,后因避清穆宗载淳讳更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长期寓居扬州,鬻艺为生,是清代著名篆刻家和书法家。吴熙载为包世臣入室弟子,恪守师法,行草出入包氏门庭。后篆、隶、篆刻皆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吴氏篆书行笔流畅劲挺,结体瘦长疏朗,点画清雅飘逸,虽古朴不及邓,但秀雅灵动则过之。 吴让之篆书《吴均帖》结体上紧下松、内紧外松,与秦篆相比,更显放松、飘逸;用笔上继承“二李笔法”
吴让之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中华碑帖精粹)
吴熙载(一七九九—一八七〇),原名廷飏,字熙载,后因避穆宗载淳讳更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长期寓居扬州,鬻艺为生,是清代有名篆刻家和书法家。吴熙载为包世臣入室弟子,恪守师法,行草出入包氏门庭。后篆、隶、篆刻皆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吴氏篆书行笔流畅劲挺,结体瘦长疏朗,点画清雅飘逸,虽古朴不及邓,但秀雅灵动则过之,对赵之谦、吴昌硕皆有影响。《与臧焘敕》是宋武帝刘裕为整顿时弊,崇尚尊师求学,加强
文徵明小楷(二)——中华碑帖精粹
文徵明书法以小楷非常知名。明代王世贞称“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文徵明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赵孟頫之后的第三座小楷高峰。其小楷早年取法智永、欧阳询、赵孟烦,后深入晋唐,专以锺繇、二王为法。文氏小楷清秀超逸,温纯精绝,深受书法爱好者青睐。《文徵明小楷(二)/中华碑帖精粹》收录文徵明小楷作品如下:《庄子南华经》册,写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节录《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纸本墨迹,纵二十五点五厘米,横三百零四点八厘米,首尾百余行,前后千余字。无款,帖后存北宋王诜跋,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帖流传有序,一般认为是欧阳询所书。观其笔势挺拔,转折自如,结体端庄秀劲,疏密适度,可谓风骨清峻,出神入妙。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唐楷书四大家之首。所创“欧体”楷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影响深远。楷书之外,唐张怀瓘《书断》称其“八体尽能”
董其昌方圆庵记 枯树赋
《方圆庵记》原本是米芾为当时的天竺高僧辩才法师主持杭州龙井山方圆庵所作,原作早佚,有拓本传世。董其昌临米芾《方圆庵记》,绢本手卷,用笔相对米书较缓,结体舒展平和,通篇清秀飘逸,无论从字形、内容还是章法上,都与原作有较大差异,反映出其学古出新,“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艺术追求。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羁留北方时所写。唐褚遂良于贞观四年(630)为燕国公于志宁书此册,墨迹久佚,仅有拓本传世
文徵明琵琶行二种(中华碑帖精粹)
文徵明,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祖籍衡山,自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于篆、隶、楷、行、草诸体均有造诣,尤擅行书和小楷。其书风格俊秀,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霸悍雄厚之貌,却具魏晋书法之风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面目。 白居易《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八一六),为七言歌行体古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反映其被贬
董其昌浚路马湖记
此卷全称《淮安府浚路马湖记》,纸本行楷书,高二十九点三厘米,长六百零七点五厘米,为董其昌所书碑记,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内容记载万历年间黄淮泛滥,议论有关河防及疏浚路马湖以通漕运之事。碑末记此碑为魏应嘉篆额,徐标建,董其昌撰并书。此帖虽未署年款,但不难看出是董氏参李北海之意写就,或为其晚年之作。通篇用笔精劲古拙,极少出锋,结字疏朗,不斤斤于点画,寓生秀于朴茂苍拙之中,自然洒脱,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
颜真卿颜家庙碑(上)——中华碑帖精粹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大历十四年(七七九),鲁公执掌吏部,阶高二品,权势并重,且为皇帝远房亲戚,恩荣殊于常人。故踌躇满志,自撰《颜氏家谱》敷衍家声,改敦化坊祖宅为颜氏祠堂,又为父立庙,并撰书神道碑铭以颂扬之,即此碑。颜真卿后于建中元年(七八〇)升任太子少师,复撰《碑后记》一通。是碑高三点三八米,宽一点七六米,厚四
昊熙载(一七九九—一八七〇),原名廷扬,字熙载,后避清穆宗同治皇帝载醇讳,改字让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仪徵(今江苏扬州)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昊熙载为包世臣之入室弟子,以篆、隶知名,取法邓石如但又不为其所囤,在邓氏风格基础上勇于出新,得舒展秀润之韵味。其于印亦是如此,昊昌硕赞其“守而不泥其迩,能自放而不逾其矩”,后来刻印学邓者,多从昊处取法。 《与朱元思书》为南朝梁文学家昊均所作的
吴让之篆书崔子玉座右铭
吴让之(一七九九—一八七一),原名廷飏,字熙载,更字让之,别署让翁、攘翁等,江苏仪征人。为诸生,一世清贫,然博学多能,是书画篆刻全才。擅诸体,篆、隶功力尤深,以圆劲流美的小篆最获时誉。 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其篆、隶书体皆师法邓石如。其篆书点画舒展飘逸,结体修长舒朗,行笔劲健有力,与邓石如相比,厚重坚实不及,秀美灵动则过之。后人临习邓石如,也多取径吴让之。吴昌硕评吴让之「下
赵之谦篆书铙歌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初字益甫,后改字㧑叔,号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赵之谦工诗文,善书画,擅篆刻,是晚清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书法上,他在正、行、篆、隶诸体上全面融入碑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篆书《铙歌》册书于同治三年(一八六四),是赵之谦早年书风初成时期的作品。从结尾题款来看,此册应是赵之谦为他人学习篆书所书范本。此册以隶书笔法入篆,多以方笔起笔,大量使用中锋,沉稳浑厚,精气
张黑女墓志
《张黑女墓志》,即《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张玄字黑女,清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称《张黑女墓志》,遂沿习至今。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十月,楷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出土地不详,据志文“葬于蒲坂城”,当出于今山西永济境内。原石已亡佚,仅存宋拓剪裱孤本传世,现藏上海博物馆。碑文记述了张玄先祖的世系和功业,以及张玄的出仕情况,颂扬其品行。 《张黑女墓志》笔势刚柔相济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欧阳通(?—六九一),字通师,因曾官任兰台郎,亦称“欧阳兰台”,欧阳询第四子,为欧阳询少夫人徐氏所生。欧阳通幼年丧父,徐氏教学父书,怕他学不专心,便常给钱让他收买父亲的手笔。他把收买来的父书视为珍宝,朝夕临摹,书法大进。时人称其父子书法为“大小欧阳体”。 与父书相比,欧阳通的楷书更加瘦劲、险绝峻峭,锋芒毕露,少温润、平正之趣;且有更明显的隶书笔意。欧阳通的书法虽逊于其父,但从临习欧阳通入手,不失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撰并书,记述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封孔子后裔孔德伦为襃圣侯,及修葺孔庙等事。初刻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六三〇)前后,立于长安孔庙中。不久孔庙失火,碑亦被毁。武则天长安三年(七〇三),命相王李旦重刻,也因椎拓过多而毁坏。北宋初年,王彦超在长安再次翻刻此碑,世称“陕本”“西庙堂本”;又有翻刻于元代,今存山东城武的“东庙堂碑”。《孔子庙堂碑》原拓本在北宋时已不多见,本书所刊为清人李宗
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是一组王羲之尺牍作品,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样,故名。其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主要为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唐人张彦远记录《十七帖》的汇集情况:“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小印印之。” 《十七帖》为典型的今草书体,全帖行行分明,字与字之间以断为主,以字形大小、线条粗细、字势斜正的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形断神连
欧阳询皇甫诞碑
皇甫诞,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隋并州总管司马。隋炀帝弑父杀兄取得皇位,时任并州总管的隋文帝五子汉王谅起兵造反,皇甫诞抗节不从,被杀。《皇甫诞碑》为其子皇甫无逸追立,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碑文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是欧阳询晚年作品。 《皇甫诞碑》在欧书中有独特地位。王世贞说:“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帖尤为险劲。”杨士奇也
褚遂良阴符经 倪宽赞(中华碑帖精粹)
赵孟頫淮云院记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昊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为宋宗室,幼年丧父,母亲丘夫人勉励其刻苦发奋。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谧文敏。其书初学赵构、智永,后入二王堂奥,中年后掺以李北海笔法,是唐以后书法之集大成者。 《平江路崑山州淮云院记》共二十二开,每开高二十五点一厘米,宽十五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赵氏书法成熟时期的楷书代
昆山淮云院,赵孟頫好友顾善夫所创。《昆山州淮云院记》,元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于至大三年(一三一〇)。该作为纸本册页,每页纵二十五点一厘米,横十五厘米。此时的赵孟頫五十七岁,其赵体楷书,正从中年姿媚圆活向晚年苍劲雄放过渡。该作笔力挺拔,结构雄健,体势修长,舒朗俊迈,兼取褚遂良、李邕、柳公权等人之法,精熟严稳而又灵动清新,是赵孟頫楷书代表作品之一。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著
姜夔王献之保母志跋(中华碑帖精粹)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其人多才多艺,工诗词,长书法,通音律,为婉约词派之重镇。同时在书法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绛帖平》六卷,《禊帖源流考》一卷,以及仿效孙过庭《书谱》之《续书谱》一卷。姜夔论书精到,尤以《续书谱》为最,通过对用笔、用墨、临摹、方圆、向背等论点的讨论,阐释其对书法的独到见解,是南宋书论中影响非常大、成就非常高的著作。 姜夔传世墨迹不多,《跋王献之保母
怀素自叙帖
怀素,俗姓钱,字藏真,法名怀素,唐长沙人。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书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自叙帖》,墨迹纸本,草书,怀素四十一岁时所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为自叙习书经历,及时贤对其书法的赞评。通篇以狂草写就,大开大合,纵横斜直无不如意。清人安岐《墨缘汇观》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有不可
溥儒小楷(中华碑帖精粹)
溥心畬(一八九六—一九六三),满族,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书画兼善,书法尤精小楷,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金刚波若波罗蜜经》是溥儒应福建漳州籍寓台的佛教信士严笑棠之请,为严母吴太夫人祈福所书。一九四九年,收藏家严笑棠因战乱离家滞寓台湾,而母亲吴太夫人因年高留守漳州,从此母子相隔,竟成永诀。后逢严母吴太夫
李阳冰篆书三坟记
《三坟记》由唐李季卿撰文,李阳冰书,为其篆书代表作。立于唐大历二年(767),碑文阴阳两面,二十四行,行二十字,记述李季卿为三位兄长迁葬之事。原石久佚,宋时重刻,碑现藏西安碑林。此碑承李斯《峄山》笔法,参以籀法,结体纵长,线条劲利,使秦篆在中唐复兴。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 本书由中华书局编辑部著。
赵孟頫朱子感兴诗(中华碑帖精粹)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为宋宗室,幼年丧父,母亲丘夫人勉励其刻苦发奋。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其书初学赵构、智永,后入二王宗室,中年后掺以李北海笔法,是唐以后书法之集大成者。 《朱子感兴诗并序》纸本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内容为朱熹受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启发后所作的感兴诗二十首,元皇庆二年(一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初字益甫,后改字捞叔,自幼喜读书,好金石,广交金石学者,著有《六朝别字记》《补寰宇访碑录》等。赵氏早年楷、行学颜真卿,篆、隶出自邓石如,后服膺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将从北碑中所得笔法加以提炼发挥,贯穿于其他书体。凭借对书法艺术的准确理解和掌控,赵之谦成为碑派书家的典范。 《许氏说文叙》册,纸本,篆书,共八开,每开高三十二点四厘米,宽五十七点五厘米,每开十
颜真卿颜家庙碑(下)
赵孟頫小楷汲黯传 洛神赋
《汲黯传》见于《史记》是司马迁为“汉廷直臣”汲黯所撰。全文不多述政绩,而是围绕传主秉正嫉恶、直言敢谏的品格,表现汲黯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作者深切的爱憎之情。赵孟頫小楷书《汲黯传》,为宋淡黄藏经纸本,册页装,共十开,每开高十七点六厘米,长十七点四厘米,有乌丝界栏,凡一百一十九行,共一千九百四十六字,第六开中十二行一百六十七字为文徵明补书。现藏日本东京细川家永青文库。小楷《汲黯传》与赵孟頫其他小楷作口叩如
赵孟頫秋声赋 烟江叠嶂图
赵孟頫《秋声赋》卷,纸本行书,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该作取意二王,结体秀挺,笔势沉稳又不失婉转流畅。通篇用笔中、侧兼具,提按多变,方圆互参,圆劲迅疾。在章法上布局疏朗,行气生动,虽“字字意别”,也偶有连属,颇有“珠丸跳荡”之感。 《烟江叠嶂图》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赵孟頫所书内容实为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此卷高四十九点八厘米,长四百一十三点九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由于尺幅的
赵孟頫朱子感兴诗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昊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为宋宗室,幼年丧父,母亲丘夫人勉励其刻苦发奋。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谧文敏。其书初学赵构、智永,后入二王堂奥,中年后掺以李北海笔法,是唐以后书法之集大成者。赵孟頫书《朱子感兴诗》,纸本行书,现藏台北“故官博物院”此卷内容为朱熹受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启示后,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