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评分 暂无
篆书一直以中锋用笔为正宗,形成了铁线篆、玉箸篆这样略显工艺化的成熟书体。早年邓石如临习“二李”几可乱真,勤奋而独具创新意识的他在广泛吸取秦汉金石奥秘的基础上,以隶书笔法改造“二李”篆体,即所谓以隶化篆,在婉转流通的篆书线条中融入了隶书笔意和顺应自然的书写性,将篆书线质写出了情韵,一改篆书难写、书之乏味的窘境,引发了篆书创作的繁荣。 邓石如以长锋羊毫写篆书,悬腕双钩,管随指转,写出的笔触如锥画
赵孟頫秋兴赋·闲居赋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南宋亡,入仕元,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元代虞集认为:“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秋兴赋》,纸本行书,纵二十五点七厘米,横二百八十四点三
张黑女墓志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因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称《张黑女墓志》,后人沿用此称。此碑为楷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共三百六十七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十月,原石不存,仅有何绍基藏旧拓孤本传世,现藏上海博物馆。 《张黑女墓志》是北碑中少见的秀逸类型,典雅隽秀,意态纵横。何绍基评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
王羲之传本墨迹
书圣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流传至今的是王羲之真迹的古勾摹本和临写本。古勾摹本是依照原本墨迹双勾填墨,或双勾加写而成,形神兼备,可谓“下真迹一等”,是后人学习王书的法门和捷径。本书收录王羲之传本墨迹二十五件。 《远宦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快雪时晴帖》《长风帖》《七月帖》《都下帖》《大道帖》,以上九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雨后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丧乱》《二谢》《得示》三帖,现
书圣王羲之的真迹已然不存。在传世的钩摹本、临写本中,尺牍作品占绝大部分。通过这些传本墨迹,学书者能够一窥东晋笔法的精妙绝伦。这些尺牍墨迹,大多寥寥几行,在简洁的文字与流便的笔画中,跳动着丰富的节奏与韵律。正如唐代张怀瓘所言:「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觅其心。可谓简易之道。」「简易」之外,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体现了动与静、蕴藉平和与欹侧跌宕的完美结合,梁武帝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者也。 本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董其昌临枯树赋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后期大臣,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书画俱佳,是“云间派”和“华亭派”的代表人物,在明末清初之际,书名、画名俱显。其书强调淡的艺术效果,上接苏轼写意之精神,熔铸钟、王、米、颜,一任自然,平和冲虚,上能施于朝廷册文,下又不乏文人雅韵,在明清之际声名不替。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羁留北方时所写,以枯树自喻,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束晋义熙元年(四〇五)立,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出土于云南曲靖府南宁县城南七十里的杨旗田,咸丰初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碑亭。爨宝子(三八〇-四〇三)仕东晋,官至“建宁太守”任肉广施良政,人民安乐,无奈英才早逝,百姓及僚属为其刻石立碑,传之后世。 《爨宝子碑》圆首方座,高一百八十三厘米,宽六十八厘米,厚二十一厘米,碑文与题名各十三行。此碑艺术风格独特,反映出东晋铭刻书迹中隶
学生必背古诗文208篇
一本书收录小学必背古诗词75首、初中必背古诗文61篇及高中必背古诗文72篇。 全文注音,注释译文简洁准确,赏析深入浅出,符合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可有效提升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书以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为基准,主要参考部编版语文教材,收录了从小学至高中的所有必背古诗文篇目,共208篇。古诗文原文大字注音,并配有音频,学生朗读无障碍。注释简明,译文通达,讲解精炼,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诗文内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
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〇五),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白氏草堂记》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时所书,是其篆书代表作。该作气势恢宏,跌宕奇特,气息雍容大度,自然而不失雅致。结体俊美严谨,收放自如。用笔恣肆苍涩,圆浑凝重。朴厚沉雄,风神直追秦汉。此屏高约二百厘米,现藏日本。
钟繇小楷
本书收录其小楷六种,分别为《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还示帖》《力命表》。《荐季直表》《贺捷表》之外,其他均传为王羲之临本。锺繇小楷正处书体更变之时,面貌多样,有的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而行笔简便流畅。学习锺繇小楷,应注重其自然的书写状态、古朴茂密的结字章法,以及来自隶书笔法的影响。 锺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东汉末官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三国魏明帝时官至太傅,封
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八六)立于东郡谷城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南)。明初出土,今置泰安岱庙东廊房里。《张迁碑》是原谷城长张迁改任荡阴令后,由谷城故吏集资为其建立的功德碑,记录了张迁的政绩和德望。 《张迁碑》上承篆隶下启魏碑,既有篆隶笔意,又有楷书意味。清代碑学兴起,《张迁碑》的书法价值被重新发现,伊秉绶、阮元、吴让之、何绍基、沈曾植等人,皆有临摹作品传
王羲之兰亭序四种
东晋永和九年(三五三)春,王羲之与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上巳修禊之会,王羲之写了一篇诗序《兰亭序》。 这件书迹代代相传,在唐太宗时进入内府。太宗命欧阳询、褚遂良传摹临写,又叫弘文馆拓书人赵模、冯承素等钩摹廓填,分赐王公近臣。
王羲之王献之小楷
小楷始于锺繇,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一变,书风由质朴而妍媚,隶书影响减弱,楷书特征完备。王羲之小楷用笔明快,写法简便,结构端庄精致,体态均匀整饬。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有所发展,用笔秀劲轻盈,笔画伸展,轻灵飘逸,散朗多姿。 总之,二王小楷奠定了小楷书的法则。本书收录王羲之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及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评分 7.8分
在赵孟頫一生的书法临习和创作中,《千字文》贯穿始终,他曾在一卷《千字文》后自题:“仆二十年来,写《千字文》以百数。”今天能见到的赵孟頫《千字文》,涵盖真、行、草、隶、篆等书体。既有早年临习之作,也有晚年自运之作。在赵孟頫的影响下,以多种书体写《千字文》在元代成为一种风潮。 故宫博物院所藏《行书千字文》,绢本,纵二十六点五厘米,横三十七点四厘米,无年款,应是赵孟頫晚年之作。此卷与赵孟頫大多数精
王献之尺牍
王献之四十三岁就去世了,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远不及其父王羲之。今天,人们以“二王”并称,来定义“晋韵”书风,更多看到的是父子二人的共性。其实,与王羲之相比,王献之的书法思想多有不同。如果说王羲之更注重继承传统,那么王献之的创新和个性化更明显;王羲之的书法审美趋于中和,强调“不激不厉”,王献之却追求奇险,彰显性情。 王献之的书写更为潇洒纵逸,“笔迹流怿,婉转妍媚”,他甚至发展出一种特有的书写形式
文史
《文史》是中华书局編辑出版的大型综合性学术集刊,专门刊载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文学、哲学、语言、科技等的高水平的学术文章。自六十年代刊以来,本刊一直坚持“崇尚实学,去绝浮言”的辦刊宗旨。近四十年来,《文史》以其学术品位高、容量大、文凤扎实而蜚聲中外。从1999年起,《文史》改为季刊,每年出版四辑。改版后的《文史》希望学界同仁继续惠赐佳作,对我们的工作予以批评指导,並从各方面支持和帮助我们的
中国历史故事(少儿彩绘版·全1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