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以止
冯时
评分 8.3分
文化是传承的,只有传承才可能使数千年文化积淀而形成传统。天文作为中国文化之源,对中华文明诸核心内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本书旨在通过天文考古学研究揭示传统的宇宙观体系,重建上古文明乃至前文字时代的知识、制度与思想,从本质上阐释中国文化的特点及核心价值。全书将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天文学相结合,以对己身文明的理论探索为基础,完成上古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典章制度、哲学观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
评分 9.8分
冯时编著的《中国古文字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通论性著作,系统阐述中国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涉及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研究史、古文字学理论与考释方法、音韵学、训诂学、甲骨学、商周金文、简帛与其他古文字材料,以及古器物学与商周史研究,提出诸多重要见解。作者提出中国文字起源两源论,揭示了六书理论的本旨,并将文字纳入语言的背景下加以研
中国天文考古学
评分 9.2分
本书以考古发掘资料、古代器物和古文献资料为基础,综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民族学和天文学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天文考古学问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阐释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天文学起源与文明起源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开辟了新途径,对古代政治史、宗教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具
万年中国
评分 暂无
本书由文汇讲堂组稿,首席记者李念主编。基于年底和明年初的四场系列讲座整理编撰而成。延请来自考古界一线的12位遗址发掘主持专家和文明研究学者,注重跨学科交叉、注重以物史说话,届时,冯时、陈胜前、李新伟、吕厚远、蒋乐平、张居中、刘斌、韩建业、贾笑冰、高江涛、孙周勇、赵海涛等将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无限接近距今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四千年上古历史,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和来源,并保留对尚未定
尚朴堂文存
本文集所收的文章,是在作者已经发表的两百多篇论文中选出的,涉及古文字学、天文考古学民族古文字学、先秦史、天文年代学、历史文献学和先秦思想史等不同领域。有的文章因发表时间过早,至今已历三十年,故稍事修订,其他文章则一仍其旧,或只做了文字的订正和体例的统一,个别插图有所移换。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评分 9.5分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评分 8.5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修订版)》的研究虽以五个章次展开,但论证的前提却是对于古代时空的重建。毋庸置疑,原始的空间与时间观念的建立乃是构筑古代知识体系的基础,因而也是创造文明的基础。对于中国古人而言,空间的测量不仅具有决定时间的意义,而且传统的空间观念本身便蕴涵着传统的政治观和地理观,其中始终被强调的“中”的观念甚至逐渐发展为作为儒家哲学的核心内涵的“中庸”思想的本源。因此,古代时空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