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铸成回忆录
徐铸成
评分 8.1分
徐铸成回忆录 徐铸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1279 定价:45.00 元 徐铸成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初名《八十自述——自编年谱》,自1985 年3 月开始动笔,至1987 年5 月杀青。在作者去世后,由三联书店于1998 年以《徐铸成回忆录》为题,首次出版。此次修
旧闻杂忆
评分 暂无
一代报人徐铸成先生在古稀之年抚今追昔,早年的掌故和近代风云随“意识流”书于笔端:半工半读的北平求学时光、初入报界亲历的政坛往事、《大公报》在十里洋场的波折命运,以及与溥仪、冯玉祥、张学良、龙云等要人的奇遇。诸多细节堪称独家见闻,诸多事件牵动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军政旧事之外,也忆及生活世界,从北平的大栅栏、琉璃厂到天津的“四面钟”,再到京戏圈的人和事,民国早期的文艺风华如影留痕。
报海旧闻(修订版)
一部《报海旧闻》,将一代报人徐铸成先生几十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见闻与活动恢宏地再现出来。有《大公报》《文汇报》的创业历程,有民国报业的生长逸闻;有英雄豪杰的无奈与没落,有无冕之王的苦难与传奇……从香港到桂林,从重庆到上海,作者始终以一种温情悲悯的态度,记录几百位真实历史人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命运里的曲折磨砺。 先生生前曾称许它道:“这是我的代表作。” <
《金陵旧梦(增订版)》
一代报人徐铸成先生于非常年代追忆往昔岁月,自清末民初起,直至新中国成立前,所记述的史事均源自作者的亲历、访谈、考证或听闻,无论是军阀之间的对峙博弈、爱国人士的碧血丹心、文化人士的嬉笑怒骂,还是底层人物的悲苦离歌、芸芸众生的百态生活……都在作者忆叙之间跃然纸上。 岁月无声人有情,几百位人物的命运坎坷曲折,尽在《金陵旧梦》。 徐铸成(1907—1991)
新闻艺术(增订本)
徐铸成先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人物,经历丰富,著作等身。《新闻艺术(增订本)》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邀请徐铸成先生主讲新闻学专题,是一部较为完整地阐述其新闻思想、新闻学术观点和总结新闻实践经验的著作。 本书共分十个专题,涉及新闻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魅力,新闻记者的品质和学养、“过三关”和基本功,新闻的采访、写作、
杜月笙正传
评分 7.0分
《杜月笙正传》是徐铸成先生晚年的著作中题材别致,又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部人物传记。它先于1981 年间的上海《青年报》上连载,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出版。杜月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上海滩上的“闻人”。徐铸成先生为他立传,既是普及历史知识,也是拨开迷雾,重述史实。“正传”就是正说,“实事求是地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再现历史人物之本来面目。
哈同外传
评分 6.7分
哈同外传 徐铸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2 ISBN:9787108061260 定价:45.00元 本集收录徐铸成先生晚年所撰写人物传记二种之一。《哈同外传》先于1982年间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出版。学林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徐铸成传记三种》,将两传收入。<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评分 8.0分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 徐铸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2 ISBN:9787108061287 定价:45.00元 本书为老报人徐铸成先生晚年撰写的传记三种之一。三联书店曾于1986年初版,此次即据以核实史料文献,改正错讹后修订重版。 这本传记在恢复张氏及《大公报》的本来历史面目方
徐铸成日记
评分 6.8分
先后在《大公报》、《文汇报》工作的徐铸成先生,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由于生活颠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记时断时续。这些日记有的在早年的战乱流离中遗失,有的在政治运动中被查抄而未发还。这本《徐铸成日记》,就是从作者现存的日记中选取了1947年、1949 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这七个片段,参与、见证了国共内战、建国大业、朝鲜战争、中苏友好
徐铸成自述
评分 7.9分
全书内容分两类:作者在“文革”期间,向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等机关上交的“思想汇报”和交代材料。其中,思想汇报主要是讲自己的生活近况、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当时政治文件后的体会和对当时政治事件的看法等。交代材料主要是应专政机关的要求,对自己的一些主要社会关系和经历、与《大公报》和《文汇报》有关系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回忆讲述。 这样的历史文本,自是难得的“文革”文本,为那段历史存一份
新闻丛谈
本书汇编了反映徐铸成先生新闻观点和办报思想的文字,共分五辑。作为毕生从事新闻事业的报人,徐铸成先生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观点和办报思想:主张办独立的、自由的同人报纸;强调编辑要讲究艺术;要重视独家新闻,形成独特风格;希望新闻工作者要有胆识、有魄力,“报纸才会有声音,有生命”等等,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文章,荟萃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较为系统地总结并阐发有关我国新闻
徐铸成新闻评论集
《徐铸成新闻评论集》原名《徐铸成新闻评论选》,由作者学生贺越明编选,于1985年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入的文字是作者1949年前在《大公报》和《文汇报》的六个不同时期担任主笔时写的社论、社评,共计192篇。社论是《大公报》、《文汇报》最重要的栏目,需要在千字的范围内,论述重大问题;社评则一日多篇,用二三百字的容量简短点评当日新闻。两种体裁,都对新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而作者主持两报“笔政”
锦绣河山
此书主要收录徐铸成先生1984年至1985年来在海内外报刊所刊登的游记和通讯。这一年半来,作者风尘仆仆地跑遍了京、津、沪三市及湖北、川东、长江三角洲的不少城镇。所到之处,目之所及,祖国大地已然生机勃勃、团结振兴。作者有慨于身逢其盛,自然该尽心记录;又谨记张季鸾先生的名言“老记者如果不‘记’,岂不剩下纯粹的老者,生命也就完结了”,予以自勉,所以才有这样一部《锦绣山河》。既有宏观概述,又有细致描绘;既
风雨故人
此书收录的是徐铸成先生在“来日苦短”之年所记的故人、故乡、故事。曾发表于1981—1984年的报刊专栏。第一部分“正篇”,怀念故人,既有物是人非的伤感,更有一层难以释怀的悲愤:恽逸群历经坎坷,饮恨人间;潘汉年赤胆忠心、含冤而死;叶圣陶亦师亦友,肝胆相照;李济深将军蔼然长者,温文尔雅;“人言可畏”的阮玲玉悲愤自尽,遗恨人间;备尝困苦艰难的蒋经国,曾誓不向历史交白卷……历经风雨,故人故去,深情厚
海角寄语 金陵旧梦
评分 6.2分
《海角寄语·金陵旧梦》收录了徐铸成先生晚年在香港出版的两部文集:《海角寄语》与《金陵1日梦》。1980年,作者在《新晚报》上开设专栏“海角寄语”,以通信形式刊发了61篇短文,1981年由香港文艺书屋出版,取名《海角寄语》。此辑笔力集中在对“四人帮”的控诉和对“文革”岁月的反思,落笔之时“中心愤激”、“肆无忌惮”,但却不限于血泪的控诉,更多的是在饱经忧患之后对历史的追问和对国家前途的忧思,肺腑
《报海旧闻(修订版)》是经作者生前修订过的《报海旧闻》和《新闻丛谈》第一部分的合刊本。在66篇专题回忆文字中,徐铸成先生追述了他自1927年步入新闻界到1949年从香港回国这二十多年间的新闻实践活动,对《大公报》和《文汇报》着墨尤多。作者自述其经历的“真正是一个不寻常的时代,又因职业的关系,交往一些不寻常的人物,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事件”,所以想“尽可能从记忆中把这些追记下来”,“可以作为一种‘野史’
评分 7.8分
《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内容简介:徐铸成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初名《八十自述——自编年谱》,自198S年3月开始动;笔,至1987年5月杀青。在作者去世后,由三联书店于1998年以《徐铸成回忆录》为题,首次了版。此次修订,参照《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繁体版和作者原稿,全面恢复了原著风貌。 《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以平实的笔法,回忆了作者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于自己的新闻从业
杜月笙正传 哈同外传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先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他青年时期经历内忧外患中的流徙和辛劳;中年被划为“右派”,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回首前尘,笔耕不辍,有大量著作行世。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
旧闻杂忆(修订版)
《旧闻杂忆(修订版)》为徐铸成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封笔二十多年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香港《文汇报》“旧闻杂忆”专栏撰写的杂文结集。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是想把自己在1927至1957这三十年新闻生涯中遇到的人和事,以佚闻、掌故的形式,结合个人的思考、体会表达出来,供后人借鉴。分为初编和续编,共收文章123篇。初编主要追记作者早年半工半读、步入报业、在《大公报》逐步磨练的往事,以及在这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修订版)》主要内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风云激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路才俊各逞其才的时代。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报人从逆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般的绝响。报人张季鸾先生就是其一。我们有必要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次走进他,为读者讲述一个人,一
本书为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以平实流畅的笔触,加忆了作者八十年丰富而坎坷的人生历程,着重于作者的记者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涉及了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者自称:“司马温公有一句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我凑上一句,脸有是非堪自信,作为一副对联,用以自况。所以,自己在写回忆录的时候,用不着推敲,更毫无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之处,可以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