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记
李敬泽
评分 8.4分
✒️黄河远上,上河为记 ✒️ “作家中的考古者”李敬泽黄河旅行图文随笔集 ✒️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行走全纪录 ✒️50余幅精美彩图+作者手绘路线图 ✨古老的故事,鲜活的日常,本真的黄河 走过河边的英雄与凡人 玫瑰、羔羊肉与酒 花儿会上的歌声和笑
青鸟故事集
评分 8分
▲ 那些飞鸟、大鱼、君王与圣徒、翻译官与骗子、奔逃者与迷失者 ▲ 以智力和想象恢复被删除的历史 ▲ 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神奇故事 《青鸟故事集》是散文、评论,是考据和思辨,也是一部幻想性的小说。李敬泽如考古学家般穿行于博杂的历史文本,收集起蛛丝马迹、断简残章,编织出逝去年代错综复杂的图景。他尝试去寻找那些隐没在历史的背面和角落的人,那些曾在东方和西方之间传递文明的使者,在重重阴影中辨认他们的踪迹
小春秋
评分 7.9分
中国当代文学“教父”锦心绣口解读传统经典,胡兰成之后最有味道的文字,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告别百家讲坛式戏说,开启国学新实力阅读。 本书集作者《南方周末》“经典中国”专栏、《散文》“经典重读”专栏等文章而成,读经论道,写史见心,皆多有发明,妙趣横生。文笔蕴藉,性灵踊跃,既深得传统真趣,又切中时代之痒。李敬泽的文字经得起阅读者挑剔的目光,每每给人如沐清风的欣喜,
咏而归
评分 7.6分
2012年中国中篇小说排行榜
评分 暂无
21世纪中篇小说排行榜
评分 7.8分
12堂小说大师课Ⅱ
评分 8.8分
透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对当代世界文学的现状与特色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借由作品所探讨的历史和社会议题,进一步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从而“以他者为镜”反观自身的社会处境、文化身份和生存经验。 -- 集结李敬泽、苗炜、小白、鲁敏、邱华栋、梁鸿、笛安、路内、徐则臣、孔亚雷、高兴等国内知名作家,讲解巴恩斯、麦克尤恩、奈保尔、阿特伍德、奥兹、石黑一雄
李敬泽散文
与山河有关,与岁月有关,与远方的、梦想和惦念中的人有关,李敬泽写下这些文字。他走过、读过、经历过、想过的事,被他的文字照亮,如夜空中的一幅幅星图。 《李敬泽散文》汇集作者对山河岁月的怀想、对幽微之事的凝视,引经据典,融汇贯通。古今东西,徜徉恣肆。驳杂的、深邃的、想象的、思辨的,以机敏的智性和洒脱的风怀拓展散文的可能性。 李敬泽,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人民文学》杂志
跑步集
评分 7.5分
李敬泽关于写作、阅读、人生的命题作文 ——在奔跑中放下自我,进入广大无边的世界 《跑步集》收录了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近年来关于文学艺术的各类评论、序跋、随笔和对话,文章中既有中国文学艺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中外当代重要作家的评述,也有对近年来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见解独特,文采斐然。 写作者或阅读者,如能在奔跑中放下自我,将进入广大无边的世界
会议室与山丘
本书是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的最新评论文集,收录作者自2014年以来有关文学艺术的各类评论、序跋、随笔和对话。这些文章广泛涉及中国文学艺术的前沿问题,见解独到精当,文采纷披斐然。内容既有对近年来中国文学的总体性论述,也有对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 李敬泽,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2000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优
会饮记
《会饮记》收录了李敬泽近年来在《十月》杂志专栏刊登的系列随笔,是这位“新锐作家”继《青鸟故事集》《咏而归》之后的又一力作。李敬泽用亲历者的眼光,从历史的深邃中观照当代文学的现场,拾起落满灰尘的书籍,在缝隙中劈开思想的天地,编织出属于作者自己的文化和心灵地图。 李敬泽:批评家,散文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评论集《为文学申
平心
评分 6.9分
《独立文丛:平心》收录作者五十余篇散文,作者在自序中说,这些散文都是近两年的散文随笔,也有些是旧年所做、一直不曾收进集子的。本书取名“平心”,也是这本散文集的基调,所谓平心,亦如作者所言“平心静气、平心而论、平常心,都是做不到的,心向往之”。 李敬泽,祖籍山西。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84年毕业后在《小说选刊》工作,任《小说选刊》杂志编辑,1990年调至《人民文学》杂志
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6年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正在变成一种边缘文体——在专业性的文学讨论中,短篇小说很难构成被认真对待的话题。但是,短篇小说是喧闹中一个意外的沉默,它的继续存在仅仅系于这样一种希望:在人群中——少数的、小众的读者中,依然存在一个信念:那就是,世界能够穿过针眼,在微小尺度内,在全神贯注的一刻,我们仍然能够领悟和把握某种整全,或者说,它击破围困着我们的浩大的凌乱,让我们意识到那一切就是“凌乱”。本文集正是在这样的原则
2002年文学精品 短篇小说卷
为文学申辩
本书收录五年来的部分长文、短文和答问。 前后看一遍,看出了主题,一以贯之,就是“为文学申辩”。 文学是万古江河,但是,在它存续的每一世代,在每一个“此时此地”,它都是一种弱的、备遭猜疑蔑视的事物,同时,它的那些最热情、最真诚的维护者们,也经常辛辛苦苦地使它僵硬和凝固——使江河干涸。 所以,文学需要为之申辩,在申辩中领会它的价值,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