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的logo
无名图书
  • 最近更新
  • 文学
  • 社会文化
  • 历史
  • 经济
  • 理工科
  • 政治
  • 健康
  • 自然科学
  • 计算机
  • 设计
  • 美食旅行
  • 思想
  • 生物
  • 建筑
  • 绘本
  • 天文
  • 自然界中的意志

    叔本华

    评分 7.6分

  •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叔本华

    评分 8.5分

    《“我读”系列: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取自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与补遗》,是他对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名声沉寂六十多年不获承认的叔本华一夜成名。正如他所说,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我读”系列: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是《附录与补遗》中最精华的部分,书中,叔本华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披露人性

  • 叔本华

    叔本华

    评分 8.6分

  •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评分 9.3分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思想家叔本华以简单的语言,所写成的一部并不简单的书,这书为普通大众而写,阐述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这书名本身就已经是够吸引人的了。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竭尽全力在生活中寻觅幸福的人类,面对伟大思想家这部深入浅出教导如何获得幸福的书,又有谁会不感兴趣呢?

  • 爱与生的苦恼

    叔本华

    评分 8.5分

  •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叔本华

    评分 9.3分

    本书所收录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讨论人的道德、自由的5篇文章。道德或者不道德在叔本华的哲学中有着精确的含意界定,道德关乎人的意欲(本性),与智力、认知没有直接的关联。探究的就是人的本性及其发挥的规律,还有就是道德在人生中的含意。 人的总体命运却是沉重残酷的,那是挣扎、受苦和死亡的命运。 一个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达到生活的真正目的

  •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叔本华

    评分 7.7分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叔本华

    评分 9.4分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

  •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评分 8.7分

  • 叔本华

    叔本华

    评分 6.4分

    《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从人类思想文库中精选了29篇与读书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涉及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传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乐趣、好读者的标准、名著的畅销、名著研究计划、名著阅读志愿服务计划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读书方面的各种问题。 读书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把阅读当成艺术对待,会更有效果。 关于读书,叔本华也有一番独到

  • 人生智慧录

    叔本华

    评分 9.0分

    《人生智慧录》作者叔本华以《世界和为意志和表象》奠定其哲学地位,但开始使得世人重视他的著作是在《补苴论文集》出版之后,而《人生智慧录》则是《补苴论文集》中最精华的部分。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

  • 叔本华人生哲学

    叔本华

    评分 8.4分

    《叔本华人生哲学》是叔本华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编辑中对部分内容做了删节,并适当加了小村题。在叔本华看来,每一个人作为意志的一种表现,又是整个意志世界一部分,但作为主体又都有一个依赖于他自己的对象世界,这就是存在于其表象中的世界,即现象世界。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