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的重建
张西平
评分 7.3分
历史哲学的重建 ――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始作俑者。 自《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问世, 声名鹊起。 他对实践和异化范畴的诠释 以及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思考, 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 一种实践-人道主义理解,</
跟随利玛窦来中国
评分 8.4分
本书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为主线,分别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角度展开研究。“西学东渐”部分有8章,“中学西传”部分有2章。谓之通俗易懂,属于有创新的、面向大众的学术读物。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汉学》主编;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
中国与欧洲早期思想交流史
评分 暂无
本书全面梳理了1500-1800年间中国和欧洲早期相遇后在思想上交流与汇通,分别介绍欧洲文化、科技、宗教、哲学思想的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和哲学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全书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和欧洲早期的思想文化交流与融通,揭示了中国和欧洲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是在相互影响下发生的,纠正了长期以来仅仅从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角度所得出的相关结论,在文明互鉴中说明了任何文化都无法独自成圣,从世界史的角度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史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史研究》为“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中的一本,其中所选文章为汉语教育史研究的顶尖专家学者近年来发表的文章,并按照章节的形式编排成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史研究的兴起、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发展、历史上外国人所编对外汉语教材、历史上外国人所编双语学习词典、早期西方人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历史上外国人创办的汉语教学机构以及早期海外任教的中国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导论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
评分 8.0分
《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以人物、机构和刊物为抓手,对16-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外译的数量和时段做了初步的划分,也对我国中学西传研究滞后的原因做了分析。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这本著作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系纪念马礼逊来华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文化、语言、宗教、社会等方面探讨了马礼逊来华和事迹、功业、影响等及与此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是一部综合性较强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著作。
东西流水终相逢
毫无疑问,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是20世纪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作为席美尔(Simmel)和狄尔泰(Dilthey)的学生,他年轻时已蜚声欧洲文坛;他和马克斯·韦伯过从甚密,与恩斯特·布洛赫是同窗学友;他早年的《灵魂与形式》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开始;青年时期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则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20年代末期,他是法兰克福学派诞生的见证人,40年代中期
欧洲早期汉学史
评分 7.7分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 张西平,男,汉族,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
中国丛报 Chinese Repository, 全21册
评分 8.1分
本书为我社《“中国研究“外文报刊汇刊》丛书中的一种,全文影印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份主要以中国为报道、研究对象的英文刊物《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它创刊于1832年5月
2005-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