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因果到機制
葉啟政
评分 8.3分
潛心四十餘載,末代武士的關鍵一戰 一九七〇年代,葉啟政教授回台任教,學術關懷轉向理論性思考,但同時也保留了主流的以實證主義為導向的「經驗實徵」研究這條「深層」軸線。《從因果到機制》即是他對此深層軸線沉思四十年的積累成果。在這部深具開創性的作品中,葉教授徹底反思了「確立因果關係」這個科學探討的核心課題。 在葉教
現代人的天命
评分 暂无
當我借用Vico以「驚奇」勾勒人類學起源來做為闡述西方社會學思維的基本模式時,我企圖指出的毋寧是,社會學家所關心而採取的事實上是一個相反的思維方向──他們強調的是Weber所說的「例行化」。 ──葉啟政打從一開始,西方社會學家關心的重點,就在於把眾人身上的經驗予以無差異化,以拉出常態的概念,使社會結構、整體性與秩序等概念有充分證成的條件。 然而,漸漸走
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
任何知識的背後都有一套特定的信念支撐著,即使所謂的科學知識(尤其是社會科學的知識)也不例外。在這本書裡,作者即意圖對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特別是從結構功能論的傳統)從事知識社會學式的剖析,以指陳其論述背後之一些基本哲學人類學上的預設、基本思考模式和塑造的歷史條件等等。 同時,循此分析的線索,針對晚近西方社會學理論企圖彌補結構功能論之缺失所提出之「結構/
超越資本主義的異托邦
本書從西方社會思想史出發,檢視資本主義體制的發展,及相應的各方論述。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擁戴者或反對者,雙方對這種經濟體制的想像,往往聚焦在物質性的層面,而未能關注其背後的人性底蘊。這正是為什麼某些社會主義思想未能擺脫經濟主義的泥淖,仍擁抱發展至上的信條,甚至走向歧途,演變成史達林主義式的獨裁壓迫。本書主張,在資本主義體制及相關論述的背後,存在著一套關於「人性的心理學」之預設。古典自由主義者霍布
邁向修養社會學
本書的宗旨在於:(一)彰顯隱藏於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背後的基本「哲學人類學存有預設」——驚奇做為社會迸生的源起心理狀態;(二)以此為基礎,檢討當代西方社會學論述中常見的兩個重要概念——「結構」與「人民」(包含「大眾」);(三)敘述形構當代社會的基本結構樣態與其衍生的現象。在這樣的立論基礎上,作者特別強調「日常生活」一概念在當代西方社會學論述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繼而,透過「日常生活」這個概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