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
郑欣淼
评分 0.0分
1933年2月,山海关失守,故宫1.3万箱珍品被迫踏上南迁之路;随后,古物陈列所、颐和园等6000余箱文物加入队列。从南京到西南,又从西南复归南京,十年间辗转大半个中国,穿越枪林弹雨,奇迹般地实现“零丢失、零损毁”。 权威作者 本书由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依托大量首次披露的档案、日记、书信与影像,以六个篇章、四十二万余字巨细靡遗地重现这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
玉器经典纹样·一
评分 暂无
主编:郑欣淼,陕西澄城人。原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故宫研究院院长。曾担任多项社会文化事务与学术研究职务,如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的会长、名誉会长,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与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等。早期从事文化、鲁迅研究,后着力于文物、博物馆研究。2003年首倡“故宫学”。出版有《从红楼到故宫:郑欣淼文博文集》《文脉长存:郑欣淼文博笔记》《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
故宫学百廿题
《故宫学百廿题》精选与故宫学相关的议题展开阐述,由故宫学理论、故宫学研究对象、故宫学研究出版、故宫学人等四方面内容组成,具体分为故宫学理论、故宫建筑、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与机构、故宫出版与传播、故宫学人等七个部分,共 120 个条目。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故宫学之要点与核心,全面介绍这一勃然而兴且充满无限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可谓一本故宫学研究的辞书式工具书。 <p
故宫论学
紫禁城
评分 8.9分
已经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故宫)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性符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意义。本书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建设史、紫禁城作为朝廷的政治史、紫禁城作为宫廷的生活史、紫禁城作为故宫的博物院史四个方面着眼,将紫禁城置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格局中,提纲挈领、脉络清晰地予以呈现,是一部紫禁城的整体史。 郑欣淼(1
太和充满:郑欣淼说故宫
★故宫博物院十年掌门人郑欣淼讲述“太和充满”的故宫,权威、精准、全面、立体。 ★故宫历史、故宫藏品、故宫人物今昔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大量稀见故宫相关影像清晰载入。一本集阅读、欣赏、收藏价值于一本故宫书。 故宫是不用“翻译”就能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作为在任十年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基于大量珍贵史料,结合诸多亲身经历,分别从物、事
鲁迅是一种力量
《鲁迅是一种力量》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鲁迅研究的各类文章,共分为三辑:第一辑主要是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十年间的论文与讲演,包括《鲁迅论“三教合流”》《鲁迅的文化观与改造国民性思想》等多篇针对某一主题所进行的深入分析;第二辑为21世纪以来作者在某些鲁迅主题活动中所作的讲话,以及接受《人民论坛》《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的访谈;第三辑则涵盖了多种文体,主要为作者写于20
鲁迅与宗教文化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毕生努力吸取中外优秀文化营养,探索中国新文化发展之路。宗教是人类文化重要成果的一部分。本书全面梳理了鲁迅对中外宗教的论述,探讨了宗教研究对鲁迅思想发展的影响,系统阐发了鲁迅的宗教观。作者以丰富的材料和精到的分析,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以百科全书式的气魄吸收和择判人类丰厚的文化遗产的思想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