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乎?軍國乎?
鄺智文
评分 7.6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軍事技術與戰術發展的分水嶺,諸如毒氣戰、空軍、國家總動員等新戰爭模式相繼湧現,對民國軍人,尤其是知識軍人帶來很大的衝擊,亦促成了民國時期的大規模軍事變革。 在討論1920-1930年代中國軍事變革時,論者大多圍繞黃埔軍校的建立或蘇、德兩國顧問對中國(特別是國民政府)軍事現代化的影響。 本書另闢蹊徑,以第二次中日戰爭前東北軍和國民革命軍的
孤獨前哨
评分 8.7分
1940年,港督羅富國呼籲將香港宣佈為「不設防城市」,但港府於羅氏離港後卻積極備戰,直至戰爭爆發。英國首相邱吉爾雖然曾於1941年初表示派兵香港是「大錯特錯」,但隨局勢轉變在半年後改變初衷,為一個宏大的戰略計劃而同意增援。日軍動員一個師團及大量砲兵,企圖以壓倒性優勢迅速攻佔香港,但對敵估計錯誤,作戰時內部缺乏協調,其緩慢進展更一度觸及大本營的神經…… 本書作者搜羅現藏於香
東方堡壘
评分 暂无
香港除了是知名的貿易港,也是英國的「東方堡壘」。許多人把這個殖民地與直布羅托和馬耳他相提並論,它是大英帝國戰略中關鍵卻又脆弱的環節,在紛亂的歲月接二連三受到敵人威脅。 本書檢視香港在大英帝國防衛體系中不斷發展的角色,來自俄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和其他國家此起彼伏的挑戰,以及二次大戰前一段時間的防務準備。書中有一章論述1941年日本侵略這個殖民地時爆發的香港戰役,為這場
老兵不死
评分 7.9分
早於1857年,英軍就已招募華人入伍擔任後勤工作。19世紀末,香港陸續出現了華人水兵、水雷砲兵與勞工隊,其角色已有不同。二戰時,華籍英兵廣泛參與,除了為人熟知的英軍服務團外,還有香港保衛戰中的砲兵、工兵、華人軍團、防衛軍,以及緬甸戰場的特種部隊香港志願連等。戰後,華籍英兵仍一直協助香港防務。直到1997年,其身份才隨殖民地時代的結束而成為歷史印記。 縱使華籍英兵已隨香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