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全传
阎崇年
评分 6.6分
本书是阎崇年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再现了清朝开国的宏阔历史和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的传奇人生。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诸部,创建八旗,制定满文,建立后金,进而袭抚清、克开铁、占沈辽、下广宁,开创出清朝三百年基业。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又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努尔哈赤在南有大明、西有蒙古、北有叶赫、内有政敌的不利情况下,战
正说清朝十二帝
评分 7.7分
《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作者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破解历史“疑案”为重点,用通俗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清代12位帝王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本次再版,校订文字,梳理图片,重新装帧,以全新面目呈现给读者。
明亡清兴六十年
评分 9.3分
本书展现了明末清初六十年间的历史风云。作者对明朝和满洲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平行观察,力图总结明朝何以衰亡,满洲何以兴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叙事手法上,以袁崇焕个人的命运起伏为推进情节发展的线索,又增加了其背后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以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从1583年到1644年,几股政治势力在中原舞台上你争我夺,“亲民学者”阎崇年为你讲述这60年来历史的血与火。本书不仅写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评分 6.8分
大故宫 3
评分 7.9分
大故宫2
《大故宫2》展现了阎崇年数十年研究后宫历史的成果,他认为:“从后宫的级别可以看出,后妃各个级别之间待遇差别巨大,例如皇后的待遇中,每年有银l000两,每日可用猪肉166斤…….而排在妃嫔后位的常在每年只有区区50两银子,每日猪肉仅有5斤,而各种用度在《大故宫2》中一一列出,悬殊差距历历在目。这就促使后妃们拼命争宠,因为只有皇帝才可以提拔自己,才可以让自己怀孕、生龙育凤。” <p
大故宫
评分 7.4分
中国古都北京
评分 7.5分
《中国古都北京》是一部文图并茂的北京历史文化的实录。它以翔实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片,记述了北京50万年以来发生、发展,特别是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演变过程,及其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重要地位。本书在对北京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商贸、宗教等阐述的同时,重点介绍了每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园林、建筑及宫廷生活和市井民俗。本书既有全面系统的内容,又有文化艺术的价值,既有历史表述,又有国际视角,重现了古都北京的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评分 7.2分
《明亡清兴六十年》(上)是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百家讲坛》主讲系列历史讲座前半部分24讲的讲稿。讲稿有四种稿本:一是文案稿,二是录音稿,三是播出稿,四是综合稿。本书就是取前三种稿本优长而成的综合稿,稍加润色,结集出版。其后半部分《明亡清兴六十年》(下),待适当时机,再出版面世。全书讲述的时间跨度,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
阎崇年史学论集
评分 暂无
《阎崇年史学论集》收录作者在清史、北京史、满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清史卷》三册,卷上主要包括作者对于清代几个贯通性问题的综论,涉及满洲勃兴的东北地域文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代的历史大势以及清代的法制问题。此外,还涉及明清易代之际的几个重要战役、满洲对东北地域的征伐以及顺治即位问题的考释。卷中主要围绕两个历史人物展开——努尔哈赤与袁崇焕,这也是作者多年关注的两个人物,由研究这两个人,进而研究明
康熙大帝(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带你多个角度阅读康熙,轻松学历史)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史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天命汗》、《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清朝皇帝列传》、《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袁崇焕传》、《古都北京》等32部。主编《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
森林帝国
《森林帝国(增订版)》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富有创新性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原版基础上增加近三分之一内容。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北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组成,到全面、细致地介绍满洲三千年历史发展历程,成功回答了“清朝缘何由几十万人口、十多万军队,战胜明朝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且巩固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这一历
清史大事编年
《清史大事编年》为一部按年、分条叙事的史料书、工具书,涵盖顺、康、雍、乾、嘉、道六朝,包括清史二百年的重要事件、人物、典制、灾异、文献等。全书史料详实、条目清晰,内容源自《清实录》,兼采《清史稿》《东华录》等资料。 阎崇年,1934年4月24日出生,山东蓬莱人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者奖,
中国古代都市生活史
《中国古代都市生活史》以中国古代都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宗教祭祀、娱乐健身等礼仪风俗生活为主,兼及其余,覆盖古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市生活的概念,有两个广义与狭义的差异。其一是都市,广义指古代所有城邑之市;狭义指古代作为都城之市。都城为其时代全国或地域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中反映了该时代的都市生活;所以,本书以都城之市为主,兼及城邑之市,而铺述都市生活之历史。其二是生
袁崇焕传(修订本)
本书全面记述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诗文著述、后世影响,以及宝贵的精神遗产。重点书写了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在辽东抵御八旗铁蹄,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后又取得保卫京师大捷,成为明王朝大厦的救火者。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在主昏政暗、大厦将倾的局势下,袁崇焕明知艰险而敢于任事,因功遭嫉而不避不畏,最终惨遭冤杀的历史悲剧。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
故宫疑案
评分 6.9分
本书主要围绕清代故宫的疑案和秘事展开。如清朝统治者姓氏爱新觉罗的由来,清太宗皇太极的汗位争夺战、康熙帝立废太子、嘉庆帝在位期间发生的故宫行刺案、光绪皇帝的死因、清宫皇子的教育事宜等等。这些疑案,从时间上来看,贯穿整个有清一代;从地理空间上来说,涉及兴京赫图阿拉、盛京沈阳和北京。从内容范围上来说,涉及国政大事和皇帝家事。这些疑案秘事或出于避尊者讳,或由于史料记载不清,说法很多,外人难得其详。再
故宫六百年
评分 6.3分
故宫无与伦比的宫殿气象,历经六百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故宫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成为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本书共100讲,分6个章节,精选200余幅图片,以时间为线索,将明清600多年历史从头细细捋来,分别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四个时期的历史,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一直到2020年,再现了故宫整六百年的风云变幻。 故宫
陈捷先教授纪念文集
该书为纪念陈捷先教授的文集。陈捷先教授(1932—2019),1953年考进台湾大学历史系,1959年获台大历史研究所硕士,后应邀加入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计划,任台大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一生贡献于清史研究、教学与两岸交流。该纪念文集分为上下编,为海峡两岸陈老师的故旧门生以及学界同仁所写的缅怀纪念文和历史论文。 阎崇年,著名清史学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
森林帝国(精装)
《森林帝国》是一部原创性史学著作,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五种形态”以及“文化统合”的概念。从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读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演进和族群发展。从森林文化出发,讲述满族的崛起和清代的建立与巩固。书中论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 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其中,森林文化孕育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文脉之承续,三千年不绝。以
森林帝国 阎崇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4 ISBN:9787108062796 定价:39.00元 《森林帝国》是一部原创性史学著作,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五种形态”以及“文化统合”的概念。从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读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演进和族群发展。从森林文化出发,讲
御窑千年
这是一部历史学家撰写的简明瓷器文化史。作者立足于千年中国历史,品味御窑瓷器的传世精品,纵论御窑的兴与衰,透视瓷器的情与趣。历史的观察,人文的叙述,以小见大,寓理于器,淋漓尽致地展现御窑及瓷器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画龙点睛地提升瓷器之路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阎崇年 山东蓬莱人,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专著《努尔哈赤传》《
袁崇焕传(修订版)
评分 8.2分
《袁崇焕传》是阎崇年先生继《正说清朝十二帝》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本书全面记述了明朝爱国将领袁崇焕的一生事迹、诗文著述、后世影响以及宝贵的精神遗产。重点是写袁崇焕登上历史舞台的最后十年,在辽东抵御着八旗铁蹄,取得宁远和宁锦大战的胜利,成为明王朝大厦的救火者。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在主昏政暗、大厦将倾的局面之下,蓟辽督师袁崇焕明知艰险,而敢于任事、不避水畏,最终功高遭忌、含冤屈死的悲剧。</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二部-CCTV百家讲坛6DVD
评分 7.6分
袁崇焕传
评分 7.0分
燕步集
阎崇年(1934年4月-),汉族,中国山东省蓬莱市人,历史学家。阎崇年创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论文集有《燕步集》《燕史集》《满学论集》等,专著有《努尔哈赤传》《
历史的镜子(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的历史文化课)
明朝1-是谁下令修建了故宫?
清朝1-明皇宫怎么变成了清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