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年枪械技术精要
马式曾
评分 暂无
本书主要介绍了自1259 年开始的枪械技术发展历程,精选了生产数量大而且在军事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枪械型号。书中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以精练的语言阐述枪械的研制历史、性能特点,以及装备使用情况等。此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帮助读者厘清枪械技术的发展脉络,本书按照枪械技术发展、枪械分类和研制生产国家分别编制了目录和索引。本书适合枪械技术研究人员阅读与参考,也适合广大枪械、军事爱好者阅读。
历代兵制
[南宋] 陈傅良
评分 8.3分
战天京
谭伯牛
《战天京》是清史研究者谭伯牛关于晚清历史的经典之作。在充分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本书围绕晚清中国的政治军事大事件——“战天京”这一清朝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决战来布局谋篇,以严密的逻辑细致厘清了这段历史中的诸多误读,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作者对历史人物抱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用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小说家般的想象力,描画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慈禧太后等晚清名人在大时局中的选择与
德国人的战争
尼古拉斯·斯塔加特 (Nicholas Stargardt)
评分 7.9分
在《德国人的战争》中,著名历史学家尼古拉斯·斯塔加特利用私人日记、法庭记录和军人信件等非常多的第一手材料描绘出前所未见的战时德国,这里面既有东线战场上的步兵和坦克指挥官,也有大后方的平民。以一个个普通战士、指挥官为出发点,再现战争时他们在纳粹蛊惑和控制下对战争的狂热以及失利后的沮丧和无奈、反抗。本书内容丰富,极具人文精神。为读者提供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前线和后方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明帝国的新技术战争
李湖光
评分 7.3分
1.火器这种颇具威力的武器在明王朝开国时便大显身手,为明朝开疆拓土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为永宣强盛之世的到来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而在明代中后期抵御外敌时,火器在军中更是厥功至伟。但自古以来兵器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旦被明王朝的敌人所掌握,必定会带来不测的后果,从另一角度而言,火器也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火器与明朝的盛衰息息相关,从中可以对风云激荡的明代军事史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帝国的坟场
刘啸虎
评分 6.9分
1944:龙陵会战
余戈
评分 8.5分
战争事典036
指文烽火工作室
评分 6.2分
匈奴的起源、形成与崛起,汉帝国的征服者时代,武帝晚年及死后西汉政局的转变。西汉前期的内忧外患,和亲政策的得与失、成与败,与百越、西南夷、朝鲜间的战争。 继业者战争大背景下,托勒密王朝女法老阿西诺二世·爱弟者的传奇一生。 “清政府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镇南关之役的前因后果和具体经过。 丰臣秀吉死后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纷争,关原合战前东西军的布局准备与前哨战。 古代战场上的好盔甲应该具备的几大要
大明水师三百年
白晨光
评分 7.8分
七下西洋、靖海御倭、援朝抗日、大败西方殖民者、一举复台……明代水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且重要的存在,甚至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它三百年的“不败战绩”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神”一般存在的大明水师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自然离不开明王朝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以及像朱纨、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等人的锐意建设。本书即把“大明水师”请下神坛,从各方面剖析其取得
国民经济动员
国防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发展系列丛书编写组
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发展是历史上大国博弈、大国崛起的共同选择和成功经验,是我国当前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兼顾国家安全与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基本方略,也是新形势下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现实呼唤,深刻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内在要求。本系列丛书围绕国防科技创新与军民融合发展主题,收录了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经济学科成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
[英]查尔斯·威廉· 欧曼
评分 8.8分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一书以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军团的衰落为起点,对西欧各基督教王国以及拜占庭帝国军队的组织、装备、战术、战略发展历程以及著名战例进行了不失详细的介绍。查尔斯欧曼爵士从中世纪残破的文献中,重新构建起中世纪战场的宏伟蓝图。无论是专业的战史研究者还是对中世纪战争史浅尝辄止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匪浅。 查尔斯·威廉·欧曼爵士(1860——1946):英国战史学家
晚清帝国风云:湘军崛起
关河五十州
评分 8.1分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是关河五十州近代历史写作的重磅作品。本系列参阅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当时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 晚清乱世,在中国命运正值日落西山、清政府几乎难以为继的时候,湘军集团横空出世,几乎成了清廷唯一可以倚仗的力量。晚清朝廷也因此得以苟
军事学是什么
彭光谦 等
评分 6.3分
军事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底蕴极其深厚、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问,就其所涉及的知识范畴而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几乎无所不包。军事领域几乎应用与汇集了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能积累的全部知识。除了具有一般学科的共同特征外,它与实践的关系比任何学科更密切、更直接、更严格。它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能有半点马虎,真所谓差之毫厘、
莫斯科战役1941
【瑞典】尼克拉斯·泽特林
评分 8.0分
吴子 司马法
陈曦 译注
评分 9.0分
《吴子》自战国后期就已成为与《孙子兵法》齐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兵书经典。今本《吴子》共三卷六篇,定型于北宋元丰年间的《武经七书》,基本采用对话体的方式撰述而成。全书紧紧围绕“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八个字展开,强调“内修文德”的治国理念,探讨战争的起因与的分类,提出“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治军思想、“总文武”“兼刚柔”的将帅论,以及“审敌虚实”“因形用权”的战术指导思想。《吴子》既有思想深
暴走军国
沙青青
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战争、如何走向战争,又如何记忆战争? 甲午战争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快车道,乃至最终“暴走”。 “战争”成为近代日本社会的最重要,也是最沉重的关键词。 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挖掘,结合实地寻访的所见所闻来呈现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二二六政变、侵华战争及日本无条件投降等历史片段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以既有的
1944阿登战役
[英]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
1944年,自诺曼底登陆以后,纳粹德军在西线战场遭受了一连串重创。到了1944年末,德军与盟军战势发生了微妙转机。盟军节节进逼但是已呈疲态,德军步步后退但是精锐尚存。希特勒犹如困兽,急于摆脱困境扭转西线态势。他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如果集中全部兵力发动一次大胆突袭,拿下安特卫普,就可以撕裂英军和美军的分界线,制造一次新的“敦刻尔克”危机。 大部分德军将领质疑这个计划。
泥足巨人
[美] 戴维·格兰茨
评分 8.9分
通过介绍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联红军的建设情况,军事历史学家戴维·格兰茨在本书中有力地反驳了西方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苏德战争爆发原因与责任的错误说法。 著者:戴维·M. 格兰茨(DAVID M. GLANTZ),1942年1月11日生于M国纽约州,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M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 译者
英国太平洋舰队
[英] 霍布斯
1944年8月,英国太平洋舰队尚不存在,而6个月后,它已强大到能对日本发动空袭。二战结束前,它已成为皇家海军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力量,并作为专门化的队伍与美国海军一同作战。一个在反法西斯战争后接近枯竭的国家,竟能够实现这般的壮举,其创造力、外交手腕和坚持精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描述了英国太平洋舰队的诞生、扩张以及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作者在战后皇家海军中服役33年,对英国皇家
普鲁士战场
[英] 普里特·巴塔
苏军到达德国领土,直至希特勒政权崩溃,之间可怕的几个月在整个二战期间十分突出。苏军试图对纳粹在苏联犯下的暴行实施报复,这导致一场数百万人丧生的残酷厮杀。 从标志着苏联征服东、西普鲁士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到维斯瓦河河口的投降,本书以令人心寒的细节详尽描述了士兵和平民们的生死。通过文献证词和敏锐的战略分析,这些残酷的战役被生动地呈现出来。 普里特·巴塔:作
当大明遇上大清
宿巍
评分 7.7分
本书全面再现1618-1644年发生在大明与大清(后金)之间的战争,带你重回明清鼎革之际,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揭开被刻意隐藏的战争真相。 战争从偷袭抚顺开始,努尔哈赤有着狐狸般的狡猾,也有狼的凶狠。他喜欢不宣而战、里应外合,常常能集中兵力以多胜少。对迅速崛起的后金,明朝起初不以为意,而他们显然低估了对手。从抚顺到萨尔浒,从沈阳、辽阳再到广宁,努尔哈赤一次次得胜。<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英) 约翰·埃里克森
评分 9.3分
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挥师东进。1941年6月—1942年11月,国界线交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维亚济马战役、莫斯科战役、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蓝色”行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火星”行动,他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本书以苏军为主视角,同时兼顾德军视角,从战前苏军战备情况、内政外交到战时全局决策、各方动态,均有详细而严谨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苏德战争的全
从失败到胜利
(英) C.J.迪克
1944年夏季,欧洲战事已进行到关键时刻,西方盟国和苏联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对纳粹德国发起了战略性进攻。在东线,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长度超过2400千米(盟军的仅为不足1000千米)。从规模上看,苏军及其从事的交战令西线盟军相形见绌。更重要的是,苏军秉持着一种与西线盟军截然不同的作战理念,他们擅于达成欺骗和突然性,这个概念称作“马斯基罗夫卡”,在每一场军事行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
德国总参谋部
[英] 斯宾塞·威尔金森
评分 5.4分
本书是牛津大学首席奇切尔军事史教授斯宾塞·威尔金森的代表作,得到德国总参谋长毛奇伯爵的推崇。毛奇伯爵专门写信给斯宾塞·威尔金森,与他探讨书中的某些观点。英国丘吉尔首相、拉斯·黑格将军、蒙哥马利将军,法国贝当元帅和福煦元帅深受本书的影响。本书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地论述了从普鲁士总参谋部到德国总参谋部的演变史,深入剖析了在德国走向统一过程中总参谋部不可替代的作用。 斯宾塞
“清除人民党”
石斌
本书借助新近面世的档案文献,揭示美国从中立到干涉的政策演变过程,尤其是对伊“准军事行动”的决策与实施过程。由于谈判、斡旋、援助、石油禁运、武力威胁等手段均无法遏阻伊朗的民族主义潮流和石油国有化诉求,美英最终联手通过隐蔽行动推翻了致力于推进宪政、反对王权专制的摩萨台政府,扶植巴列维王朝复辟,建立了亲美独裁政权。但美英干涉打断了伊朗的社会政治发展进程,是伊斯兰革命后美伊敌对至今的深刻历史根源。<
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覆灭记
(瑞典) 尼克拉斯· 泽特林
战列舰“俾斯麦”号(Bismarck)的军旅生涯异常短暂,其中在海上航行的时间只有区区九天,然而她所引发的关注热情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虽然她只有这一次战斗航行,但或许正是围绕在她身边的种种谜团,吸引着历史学家、职业军人和普通读者的好奇心。毫无疑问的是,“俾斯麦”号的吨位、航速、非常有效的装甲带和武器的威力与效率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她的兴趣。随着这两个巨人在充满戏剧性的丹麦海峡(Denmark
皇帝的刺刀
【美】乔治·纳夫齐格(George Nafziger)
评分 9.1分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乔治·F·纳夫齐格,博士,美国海军预备队退役船长,先后在迈阿密大学(俄亥俄州,牛津)获得文学学
马岛战争
[英]马丁•米德尔布鲁克(Martin Middlebrook)
评分 7.5分
本书从阿根廷视角出发,记录了阿根廷从做出占领马岛的决策到战败的一系列有趣又惊险的事件,内容集中在英、阿双方在福克兰地区的重要军事活动,如“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国核潜艇“征服者”号击沉、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击沉英舰“谢菲尔德”号等,还从政治、军事方面分析了阿根廷军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一方是满怀热情希望“收复”马岛的阿根廷军,另一方是军事实力和作战经验都处于碾压优势的英
英国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图传
[英]布鲁斯·泰勒(Bruce Taylor)
评分 9.2分
凭着优美的外表和巨大的体量,“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20年间一直是皇家海军的荣誉之舰,在英帝国的暮年让*家海军的旗帜飘扬在世界各地。1941年,她在丹麦海峡毁于“俾斯麦”号之手,重挫了一个民族的士气。这一幕是海战史上悲惨的灾难之一。 布鲁斯·泰勒历时5年研究,用文字、照片 和插画,讲述了所有关于“胡德”号的故事——从搭建龙骨到被“俾斯麦”号摧毁,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和欣赏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
[美]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是美国陆军部历史咨询小组委员会(the Historical Advisory Subcommittee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Army)现任主席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获奖之作,曾荣获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2004年度“保罗•伯索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