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李杨
评分 9.3分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解读了8部50—70年代的经典作品,既有代表主流叙事的《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也有当时“地下文学”的代表《第二次握手》;从写作资源、小说结构、主体塑造等方面展示文学创作的演化,指出这些作品为何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受到读者欢迎,并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本书是当代文学领域运用“再解读”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众多研究者和读者的肯定,本次精装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评分 9.1分
本书跳出“重写文学史”的怪圈,将文学史问题置于“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域,其关注重心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构造“历史本身”的解释、工具和方法。通过探询各种以“文学”或“文学史”为名的话语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追问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在哪些潜在的框架中展开的。 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评分 9.0分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是李杨继《抗争宿命之路》后的第二本专著。 全书分别解读了《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共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分析透彻精辟,有些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有些解释则引人深思,这本书不禁是当代文学专业的重要收获,对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学与文学史的人也会很有启发。
抗争宿命之路
评分 8.1分
李 杨 1963年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评分 暂无
美国南方穷白人“粗悍文学”
穷白人形象是美国南方文学特有的文化和文学表征。本书以美国南方“粗悍文学”著名作家克鲁斯、布朗、艾莉森、李·史密斯、刘易斯·诺丹等15人的23部(篇)代表作品为研究文本,梳理作品之下潜藏的穷白人思想价值观念,并以穷白人的自我意识、身份认同、人生哲学、时代选择、形象再现、叙事艺术这六个板块为基本框架,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研究,过程中反映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为美国南方文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读电影之新艺术电影
评分 7.8分
该系列书包括《读电影之新艺术电影》和《读电影之经典艺术电影》两本,各以19部不同的电影切入,如《入殓师》《钢的琴》《午夜巴黎》《盗梦侦探》《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刘三姐》《切腹》《春风沉醉的夜晚》《稻草人》等。 这不是影评,亦不是复述电影故事,而是以“读”代替“看”,让读者通过文字“读”到了电影的画面及感觉。在读完这些优美的文字之后,没看过影片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去影院、网
美国南方文学后现代时期的嬗变
本研究拟摆脱这一思维模式,选择从颠覆角度切入,从探查差异的角度着手,阐述两个时期的南方文学作品在上述领域的区别,旨在揭示南方文学在后现代语境中嬗变之深刻,“南方神话”所遭受的颠覆范围之广泛,论证南方文学开始发生质变,在朝与当今美国文学主流趋同、融会的方向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考察时代的变迁对这一时期南方作家的价值取向的改变,观照消费资本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精神
井深大零岁潜能教育法
井深大是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他于1971年退休后,致力于儿童早期潜能教育的研究,成为世界上声誉卓著的早期潜能教育权威。 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却去研究儿童教育问题,很多人感到不理解。对此,井深大指出,早期教育是人类的重要问题,研究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他说:当我想到这种“应该做的事”被世上很多为人父母者忽略的时候,我就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