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周记
杨早
评分 暂无
本书是学者杨早“置身历史现场”系列的第二弹,《民国了》的续篇。 作者花了一年时间,摘抄了1912年《申报》的各版新闻,从上百万字的媒体的描述和报道里,抽丝剥茧,化身为民国报馆记者,带领读者穿越回民国元年的大小历史现场,实景呈现1912年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化身为民国报人,在文字构成的旧世界老中里穿行报道,带领读者穿越回1912年,见证民国元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细节。相比于19
小说现代中国
评分 8.5分
许知远、史航、张立宪推荐 知名文史学者×中学名校语文教师 从40篇小说读懂现代中国 ☆ 编辑推荐 ☾ 重读现代经典小说,穿越民国三十年,在小说里读懂中国 小说是历史的注脚,它的内容是虚构的,但反映的时代情绪往往比报纸档案这些资料更真实动人。本书选取了1919—1948年三十年间的40
民国了
评分 7.3分
另类又真实的辛亥革命 一本打破对辛亥革命刻板印象的作品 .................... ※编辑推荐※ ☆ 讲述辛亥人所见的辛亥革命,呈现革命与日常的“有关”与“无关”。辛亥的历史舞台,登场的不仅有斗法的孙中山、袁世凯,也有满族权贵端 方、士绅代表张謇,更有学童沈从文、少年叶圣陶、热血青年蒋介石、师范校长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评分 8.1分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主要内容:谈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必须兼及建筑、历史、世相、风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若汉唐长安、汉魏洛阳、六朝金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明清的苏州与扬州、晚清的广州与上海、近现代的天津与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还有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关注。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
汪曾祺1000事
评分 8.6分
本书从1920年汪曾祺出生写起,到1997年他去世止,选取汪曾祺一生中具有史料价值和最能体现个人性格、文学师承、创作经历的事件,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本书旁涉历史、文学背景,既是一部体例特别的作家传记,也是一部足以折射现当代文坛的微观文学史。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合肥四姐妹》《民国了》《拾读汪曾
野史记
评分 6.9分
梁思成为什么能娶到林徽因? 袁世凯的死因是梅毒还是报应? 1919年谁才能上北大? 五四运动前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 👀 编辑推荐 👀 📕 “杨早讲史”系列第三弹 📕 📔 一部有色有味的近代中国小史 📔 政客身上,不只有
说史记
名妓小凤仙如何在重围下掩护“护国军神”蔡锷离京? 商务印书馆曾拖欠翻译家林琴南巨额稿费 末代小皇帝溥仪怎样跟蒙古代表聊天? …… 👀 编辑推荐 👀 📕 “杨早讲史”系列第二弹 📕 📔 一部流动鲜活的晚清民国社会生活史 📔 本书分为“花国韵事”
城史记
评分 7.2分
宽窄巷子比不上一个红糖锅盔诱人? 鲁迅给广州贴的标签为什么是杨桃? 在香港生活了大半辈子,金庸的粤语为啥还是那么烂? …… 👀 编辑推荐 👀 📕 《民国了》作者全新力作,“杨早讲史”系列第一弹 📕 📔 一部与生命等长的城市阅读史 📔 富顺、成
早生贵子: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
评分 7.6分
【编辑推荐】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齐家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育儿要深思 养孩子为什么比从前苦、比从前累?在杨早看来,很大一个原因是,孩子作为家庭中心的角色越来越明显。1980年代独生子被称为“小皇帝”,30多年后他们依然“高踞龙庭”,而且耗费的资源正在以倍数递增。前30年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哺养与照顾,后30年为无微不至地哺
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
评分 8.9分
本书探讨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媒环境日趋多元化的情形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不同于此前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浓烈的政治色彩,四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受到从西方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其自身已步入一个“多元杂语时代”,又在资本的运作和以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为主导的大众传媒的引领下,蔓延至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身的走向亦发生了变化,与传统文学发展路数分道扬镳。这种变
话题2014
评分 8.2分
《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话题2014》适合文化、文化爱好者阅读。 杨早,1973年生于四川富顺,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著有《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等著作。 萨支山,1966年生于福建福州,北京大学中国
本书为杨早“新史记”系列写作计划的第二种,分为“北里记”、“食货志”、“时闻录”、“乙巳年”四辑。“北里记”关注近代中国的名妓,将之放入近代政治与历史进程的视野中;“食货志”面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勾稽近代社会经济史;“时闻录”侧重近代历史重大事件的碎片、细节,加以整合、串连、拼贴,夹以议论;“乙巳年”则将视角集中在1905年,在断片化的历史横截面中,呈现丰富多元,甚至是绚烂
野史记(新史记系列)(修订版)
评分 6.7分
《野史记》所写,自然大都是野史所载。野史可以道听途说,可以揭隐发微,可以专事小节,可以不顾大义,可以情有所系,可以笔无藏锋。而本书最大特点,正是关注野史与正史重合之处,是将“历史掌故新闻特写化”,用贴近生活,夹叙夹议的方式将近代掌故里的旧事轶闻带入当下,让读者很直观地欣赏到历史事件、人物横断面式的精彩。 杨早,祖籍苏北,生于川南,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
话题2013
对过去一年中发生的那些公众事件,以及围绕它们的喧嚣,我们不判断是非,亦不提供所谓的真相。但会把这些事件嵌入历史的谱系,并在其中思考、批判,和预测。 我们为2013总结的年度关键词是“观弈”。大家都知道“烂柯”的传说:晋时王质伐木入山,见数童子“棋而歌”。其中一位给了他一颗枣核,王质含着就不觉得饥饿。不一会儿,一个童子对他说:为啥还不走?王质回头一看,自己斧子的木柄都烂了。
话题2012
评分 7.7分
学者杨早等每年主编一本年度评论集,迄今已有八本。本书所论12件大事,皆是2012年度的社会文化热点事件,年度主题为“去魅”——2012,从诺奖、爱国到韩寒、雷锋,甚至后宫与食品,一切都在褪去光环,露出本实。
话题2011
评分 8.0分
《话题2011》内容简介:对过去一年中发生的那些公众事件,以及围绕它们的喧嚣,我们不判断是非,亦不提供所谓的真相。但会把这些事件嵌入历史的谱系,并在其中思考、批判,和预测。 ……在我个人观察史的页面上,2011会是浓重的一笔。在这一年,通往过去与未来的路途,都在重重迷雾后显出了些微的端倪,似乎头一次可以相对清晰地画出一幅游览指南:我在这里。我们一直在说要“读懂中国”,但如
话题2006
评分 7.8分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与“学术超男”易中天中的蹿红,《无极》与《馒头》的PK,名人博客与网络口水大战,“王菲生女”引发的媒体道德争议,“八十年代”的回溯热潮,就业压力下的新“读书无用论”抬头……已经成为历史的2006,依然留下这些余波难平、挥之不去的记忆。一批年轻学人聚合起来的1217俱乐部,秉承《话题2006》展示出的独立个性、人文立场,将这些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精神生活的热点事件,转化成这
纸墨勾当
在前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籍贯,不只代表着方音、饮食、习性等,更包含着文化趣味与学术倾向。而在教育日趋普及、人口流动性很强的当代中国,人们见面时,还会互相询问“你是哪里人”,可那基本上属于寒暄性质,只适合于初次见面或把酒聊天。一旦进入知识领域,学者的籍贯或出生地都变得无足轻重,“乡亲”的观念自然也就十分淡薄。以至于过去史书所津津乐道的南北学风差异,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起码显得不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