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世界
白谦慎
评分 8.8分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借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惰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和他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此书英文、中文繁
吴大澂和他的拓工
评分 8.0分
本书主要是以研究吴大澂的拓工为主,同时研究同光时期金石学家和拓工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访碑传统及黄易对吴大澂的影响;第二至四部分讨论了吴大澂家庭和交往圈中的传拓风气、吴大澂的拓工、拓工的生存状态、吴大澂的三位擅长传拓的幕友;最后则是作者对拓本的品评语言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的一些思考。 白谦慎(1955—),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
白谦慎书法论文选
评分 8.5分
本书收入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0篇,其中包括他在30年前撰写的那篇至今仍为书学界经常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和倍受书画鉴定界前辈赞赏的《八大山人花押“十有三月”考释》,以及最近才译成中文的《17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疾病、残疾与畸形》等。内容涉及书法美学、书法史、书家研究、20世纪书法、海外书法研究,全面地展示了他的学术关怀和理论视野。 白谦
评分 9.0分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
评分 7.4分
本书是“吴大澂与中国文人文化的现代命运”这一整体研究计划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以吴大澂及其周围的官僚群体为中心,探讨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收藏活动的社会机制。晚清官员收藏活动得以展开,涉及多种社会因素,包括藏品买卖的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和支付方式,以及晚清官员的收入和支出、官场各种礼金往来的规俗等。作者利用大量未曾刊布的稿本、信札等材料,细致还原了整个收藏过程,并以此为切入点,与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若干理论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评分 8.1分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
评分 8.3分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
评分 7.2分
白谦慎教授利用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细致描述傅山和清朝官员、艺术赞助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展现了傅山在清初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而引出并探讨应酬作品与“心画”、修辞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研究文人艺术家如何建立、积累和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本”。作者很早就从“应酬”角度讨论艺术的创作、周转、使用,通过研究傅山这一个案,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值得艺术史学者和艺术家持续关注、深入思考。 (1)面对应酬
评分 暂无
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