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修订版)
翟学伟
评分 8.1分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评分 9.0分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评分 7.6分
“社会学经典文库”《中国人行动的逻辑》2017修订新版,中国人特有心理与行动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来临前的“史前史”,解读“名实分离”的中国人。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
关系与中国社会
评分 7.2分
中国人的脸面观
评分 8.6分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自中国学术界倡导本土化与规范化以来,学者们对规范化的诉求远大于本土化的努力,对中国社会的现象、经验及其问题的研究依然外在套用、借鉴及验证西方形形色色理信纸的水平上。本书作者以中国人的关系建立及其运作方式为研究起点,对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的本土视角、方法、概念、模型等进行了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探求,也对以二元对立思维来比较、研究中国社会及构建中国社会理论的倾向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作者认为,只有从人情、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精装版)
评分 暂无
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
中国人的社会信任
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70年代以来,“信任”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理解“信任”、设定信任,国学与不同学科均有过各式各样的定义、分类及相关讨论。本书立足于作者多年积累的“关系”研究所建立的“关系向度理论”,对中国社会信任的发生与运行轨迹进行了理论性的、历史性的和现实性的探索。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信任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脉络及运行特点。 翟学伟,
中国人的日常呈现:面子与人情的社会学研究
评分 8.2分
面子与人情的话题曾经被前来中国的传教士、观察家、记者描写过,也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多次讨论过。但它们同中国的社会网络、政治结构、文化类型、价值观念是什么关系,而子与人情又是什么含义及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它们同权力结合会发生何种社会运行方式等,尚缺乏应有的认识。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人的关系法则的研究。 他在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和理论将这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关系”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个中国概念,目前已被社会科学界所接受。关于这个概念,有许多学科的介入和讨论,但其含义、特征及其功能等均显得扑朔迷离,抑或众说纷纭,更多的情况则是停留在描述的层面。本书将“苯系”作为认识和探讨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最核心要素,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其学科属性、时空维度、生活內涵及人生意义等分别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内容涉及“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