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革命在香港1920-1949
莫世祥
评分 暂无
1949 年前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歷史,是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以及香港近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往由於種種原因,各界對這段歷史一直諱莫如深,學界亦鮮有系統而深入的探究。現在,如實講述和彰顯這段歷史,不僅是回歸歷史真相的學術需要,而且是重振愛國情懷和不忘革命初衷的現實要求。 本書主要依據記錄1920 年代初至1949 年間中國共產黨在香港活動的黨內檔案文件,以及相關歷史資料和
香港志: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
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自1979年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歷程,四十多年來香港與內地互動頻繁,香港利用自身在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投入國家的發展和建設,在助力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貿易大國的同時,香港也成功轉型為服務業型經濟體,奠定了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地位。 本書是《香港志》之專題志,是首部從香港角度全面記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17年期間,香港作為「
與歷史對話
[美国] 柯文
评分 8.2分
從晚清時期開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廣為傳頌,著名歷史學家柯文(Paul A. Cohen)提出,這一文化現象的原因實與中國人一百多年來飽受國難、蒙受國恥有關。在本書中,他探賾鈎深,剖析了不同敘事方式中勾踐形像與內蘊之異變,由此而呈現了中國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風雲變幻,其獨到的視角,使人能從多角度理解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變化。 柯文(Paul A. Cohen),美國學者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
國有史,地有志。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悠久而獨特文化傳統。《香港志》旨在全面系統地記述香港地區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總述》與《大事記》將合為《香港志》的首卷,是本項大型文化工程啟動的標誌。 大事記是記載在某個行政區域內,一定歷史時期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動的編年體史書。本卷《大事記》將以《香港志》整體篇目為綱,並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增補缺漏要項,全面、系統記述香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增訂版)
在未有一次系統的檢驗之前,「麥理浩時代」已被捧為一段「黃金歲月」,差不多理所當然的視為昔日美好時光。到了今天,這個神話還在流傳。 對不同背景的香港市民來說,「七十年代香港」有一種特殊意義──那是香港社會的黃金歲月,那是大家的「好日子」。而在差不多所有關於香港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的論述中,都有七十年代這一環節,而且佔上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可是,對於七十年代香港,大家只是抱着想
香港‧開港
林準祥
《香港.開港》是一本具開創性的歷史著作,作者林準祥博士根據前人不曾注意或未曾發掘的香港早期史料,作出重新檢視,提出了不少新見解。本書涵蓋內容包括:探討香港島如何被西方發現,重温香港名稱的來源,介紹島內重要的村莊、地名和街道的命名依據,觸及開埠初期的城市建設、土地政策、司法、教育、商業、貿易和金融等,對香港島開埠最初階段的歷史,進行深入的硏讀。本書主題盡量避免前人已作詳細談論的內容,集中討論其
江湖再聚
沈西城
评分 7.8分
《新報》創辦人羅斌先生於1959年4月1日創辦《武俠世界》雜誌,此為武俠小說出版的黃金時期,而除港、澳、台以外,《武俠世界》亦一度發行至亞太、歐美等地區。2019年上旬,即《武俠世界》刊載六十年後,宣佈停刊,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武俠小說雜誌終劃上句號。 前任社長沈西城刻下梳理五十年代至今香港武俠小說的發展,如何由全盛至衰落;亦說明環球出版社如何把握時代的
傅秉常傳
黃振威
一位在香港成長的近代中國著名外交家 傅秉常(1896-1965)是香港大學第一位一級榮譽工學士。在因緣際會之下,步入外交界之殿堂。他早歲顯達,以二十七歲之齡當上粵海關監督,以後一直在法律和外交方面,有所靖獻,歷任外交部次長等職。1943年-1949年間為國民政府駐蘇大使,任內代表政府簽署《四國宣言》,蜚聲國際。1949年曾一度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未就,後客居法國九載。19
時間的磨子下——戴笠、軍統與抗戰
胡平
评分 8.0分
以戴笠的成長過程、生平事跡、人際交往等貫穿起在抗戰中英勇戰鬥的軍統、民國形形色色的人物、艱苦卓絕的民族抗戰。全書貫穿着作者對歷史的思考:歷史的發展自有其命名運行的規律。 胡平,學者,寫作者。20世紀90年代後,頗為自覺地將自己的生存方式與寫作方式定位於一種“遊走”狀態: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與時下鮮活的社會現實間遊走;在人文學科諸多領域的前沿學理與本人的歷史經驗、現實感受
回首香港七十年
周永新
评分 7.7分
「回顧香港經過的歲月,我想起香港電台拍攝的劇集《獅子山下》,其中主題曲講到港人走過的路,是歡笑多,還是唏噓多?二次大戰結束到現在的七十年裏,港人嘗過的艱苦日子數之不盡,但歡笑的時刻也是有的。……要明白港人的唏噓和歡笑,首先得回到港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在這書裏,我希望透過這個懷舊旅程,重新的把港人走過的路,如實的顯現在港人面前,雖然只是吉光片羽,個人的感受也難有什麼微言大義,但只要是港人的真實故
新界百年史
許舒(James Hayes)
评分 7.6分
1898年,英國向中國租借了368平方英里的土地,納入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轄土,為期99年;這片由鄉野山區和島嶼組成的廣闊土地,後來稱為新界。 殖民地政府官員駱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當年曾用「巨大差異」(The Great Difference)來形容這片新租之地後,他所指的是新界人與原有香港居民之間的鴻溝,當時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舊轄地,大部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
饒宗頣
衙前圍
由南宋至今,衙前圍村多次改建清拆重建,經歷各階段轉變,也於抗日戰爭中扮演了一角,參與了不少抗日驚險事件。隨著時光的洗禮,村中的古蹟、習俗逐漸消失,現在更是面目全非。 本書內容包括: .略述南宋至今衙前圍多次改建清拆重建各階段的轉變。 .編著、策劃者十多年來深入衙前圍查看族譜文獻真蹟,史實有根據。 .訪問鄉中陳、李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呂大樂
评分 7.5分
「七十年代香港」的確有着一種神話般的色彩。「麥理浩時代」是否就如此美好?是否就從此發展出香港的「光輝歲月」?197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影響深遠但又不為人知的事?國共之爭如何在當時的香港足球反映出來?當時的海運大廈原來已經不屬於香港人… … 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的傳奇故事。 呂大樂教授親臨書展現場,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七十年
黑白以外
當今「手機快拍」氾濫,可曾想起在彩色攝影未普及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實大部分的彩色香港影像,都是來自外地遊客在港遊歷時的快拍?他們用上35米厘膠卷相機,在不經意按下快門的一刻,已為歷史留下彌足珍貴的定格。 本書收錄的二百多張彩色快拍,精選自編者逾千張的珍藏舊照,大家可從遊客的視角,重新細味五六十年代的港九街道風貌和經典地標、寮屋平房和徙置房屋、水上漁民生活,以及新界的農村
新中國口述史(1949—1978)
曲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