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
[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评分 8.0分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著名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 1925年5月30日将成为远东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日子,犹如欧洲的巴士底狱事件一般。 五卅事件开启了从1925年至1927年这段风云跌宕的历史,中国史学界称之为“大革命”:在逐渐倒向共产主义的激进派学生的领导下,群众性示威活动在城市中展开。
世界的演变
评分 9.0分
一部经典之作! · 【内容简介】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 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日世界。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评分 暂无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于尔根
全球史讲稿
评分 8.8分
本书收集了奥斯特哈默近年来在不同场合的有关全球史的学术演讲和论文,由德国著名的C. H. Beck出版社出版,在德语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兼具学术和普及性,体现了一位当代伟大历史学家恢弘的史学视野和深刻的现实关怀。奥斯特哈默在书中对全球史的基本概念,例如空间、时间、全球性等等作了廓清,并对全球史的对象例如战争、革命、帝国等等都有精辟论述。 作者于尔根
中国与世界社会
评分 8.6分
本书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回顾了从18世纪到1949年中国与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时间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作者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读它们对之后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作者分析了,西方和日本在中国开设银行、修建铁路让中国对其产生依赖的程度。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平衡起来。